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商家疯狂“造节”遇冷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19日 11:20 点击次数:

  “双十一”购物狂潮刚刚散去,“双十二”又来了。但是让商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消费者却没有买账。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影响力度上看,“双十二”都无法与“双十一”匹敌,只能用低调来形容。
  照理说,商家借节日的名义搞促销,招揽人气,大家凑个热闹本无可厚非,但如今商家为了利益开始疯狂“造节”,频繁的大规模打折,铺天盖地的网络宣传,实在有走火入魔的嫌疑。而且要说节日促销,“双十一”勉强有个光棍节的由头,但“双十二”这个“节日”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网络上的说法是因为“双十二”日期碰巧占了3个12,而12的谐音“要啊要啊”正好与购物有联系,说到这不得不佩服商家的想象力。我觉得这个造节的理由实在是过于牵强。
  联想到一个多月前的那次“双十一”促销节,全民购物的欢乐气氛过后,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不少消费者在电脑前“奋战”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买回来的商品质量难以保证,有些竟是残次品;物流速度不给力;货物运送途中状况频发,甚至一些消费者在理性分析后发现商家宣传中提出的种种优惠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实惠。这些问题暴露出一些商家信用缺失,这也是导致“双十二”遇冷的重要原因。加之临近圣诞和元旦两大节日,这样一个人造购物节遇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节日,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符号,它也承载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比如元旦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端,情人节是为了纪念基督传教士圣瓦伦丁,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如今,商家频繁地制造购物狂欢节,不仅令人生厌,也带来诸多问题。
  密集的宣传攻势加上价格诱惑,激发了人们的购物欲望,而且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一些人喜欢通过网购来减压,但过度物欲会使适度消费的观念扭曲。商家频繁造节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错误的消费观又推动了商家不断找各种理由搞促销,一个个购物狂欢节接踵而至。最后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而消费者则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懊悔不已,一些家庭甚至因为迷恋网购而发生矛盾。
  其实在西方,也存在诸如此类的促销节。以美国为例,感恩节第二天的“黑色星期五”标志着美国节日购物季的开始,不少消费者会通宵达旦地排队抢购数量有限的特价商品。但是这种节日促销,一年为数不多,且比较固定,为促销而疯狂造节的情况不多见。商家更多的是靠商品质量和服务吸引消费者,这是商品营销的基础,也是生存的长久之计。
  可喜的是,这次“双十二”遇冷让我们看到消费者开始回归理性,擦亮眼睛,冷静对待人造购物狂欢节。
  在电商高度发达的今天,商家频繁人为造节虽然令人生厌但也无法避免。重要的是,消费者要在一次次购物狂潮中保持理性,从需求出发并结合自身实际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念。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张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涛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