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模式”考核无可非议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23日 15:46 点击次数:
“村民说两个月之前到村一次,电话联系本人说在郑州学习”、“ 和本人联系说人在鹤壁市,错把村长说成姓张,不熟悉村情,很少到村”、“村会计郭某说一直未听说有大学生村干部分配到村,可能在乡办工作,但在乡办调查时未见此人”……以上是濮阳市委组织部跳过基层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县委组织部、乡镇组织科,直接对某县100多名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做的排查。(12月23 《中国青年报》)
《调查称部分大学生村官不上班 全年在社会干活》的报道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濮阳市将“群众熟悉与否”作为这次抽查的重点,在“检查情况”一栏,每名村官的在岗情况都能通过“村民意见”反映出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濮阳将大学生村官量化考核的100分中,村民评价占45分,村干部评价占35分,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评价占20分。这种新型村官考核制度受到热议,有人认为将群众熟悉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对不是本地人的村官不公平,考核会受到村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式无可非议,反而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考核模式。
“非本地人”不能成为“不被群众熟悉”的借口。大部分“落马”的村官都抱怨外地村官很难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试想,不熟悉群众、不进村,还当什么村官?被群众熟悉是对大学生村官最起码的要求,只有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才能设身处地地为群众办实事。外地的村官照样收到群众的尊重,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梨树村村官刘志国,不是本地人、也不是少数民族,却与村民打得火热。他每周保证至少3天在村里,全村1398人中,少数民族占了90%以上,其中至少有200人认得他,并能叫得上他的名字。从来不进村或是顶着村官的名却在社会上干活的大学生村官当然不会被村民认识。
大学生村官作为近几年新兴的职业,大部分大学生对村官存在误区。长期以来,大学生虽是饱读诗书,到社会上却是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象牙塔的大学生活让他们缺乏磨练。国家号召大学生深入基层,并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旨在鼓励大学生用知识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提供了积累基层工作经验的机会。但在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往往把村官的基层工作当成是翘板,作为自己追求高报酬高福利工作的敲门砖。因此在基层工作时,很难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有的大学生也是考公务不第,无奈才会当村官,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展翅高飞”。考公务员,进编制在大学生群体中刮起一阵流行风。哈尔滨大学生竞聘事业编制环卫工,就是很好的例证。不正当的动机怎能保证工作的效率?
此外,大学生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组织部门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情况过问较少,疏于管理。就拿考核制度来说,考核标准空而无当,没有具体的细则。根据《大学生村官管理办法》,优秀等次的“大学生村干部”标准是政治观念强、工作能力强、团结意识强、群众观念强。这些标准很难检验村官的真实工作水平。定期的考核对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不公平,不干活儿的和干活儿的年度考核成绩很有可能一样。濮阳市的这种不定期抽查“村民熟悉程度”,是目前来看最为行之有效的考察办法,到底做得怎么样,问问村民,就八九不离十了。
笔者认为,随机抽查才有约束力,固定考核没什么用,大学生村官在岗情况抽查的“濮阳模式”应该被大范围推广。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徐超超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嘉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