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国会议长柏默因为婚外情,12日宣布辞去议长、议员职务和人民行动党党籍。
身为新加坡人,远在异乡的我经常关注家乡的热点新闻。事件发生后,我在微博与网站找了半天,发现转载这则新闻的中国媒体不少,但发表评论的却不多。我个人对这起在网络上和新闻中备受瞩目的事件持有一些看法,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政治人物涉及此类事件,不禁引发了我对自己国家社会现状的思考。
近期,不少政治人物的性丑闻见诸于报,新媒体也以高效率的方式传播。这些桃色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带来震撼,其中有些官员政治成绩辉煌,却因情色事件惹官司以致于丢了乌纱帽,让人扼腕痛惜!
新加坡官方处理此类事件,通常会遵循公开、透明与诚恳的原则,但是,无论是怎样的事后拯救工作却都无法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冲击。其中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以下三点:
道德价值观迷失?
事件发生后,往往会有不少公众力鼎那些风波中的主人公,他们或许觉得这是这些主人公的私生活,只要不影响政治上的决策和为民服务的工作表现,就不至于置他们于死地,迫使他们丢官。然而,我们是否考虑过,正因为他们是政治人物,才更应该洁身自好,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做出应有的表率?私生活再怎么隐蔽,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总是会有纸包不住火,被人用放大镜揪出来检视的时候。
坦白就能平息风波?
事实上,事后召开开记者会坦白承认错误真的能取得原谅吗?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不在于是否该原谅,而是民众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对该政党的领导者的个人道德素质给予肯定和信赖。毕竟诚信是人民最仰赖的,而这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政治人物的正直与道德情操呢?过于开放的思想和认为出事后只要公开道歉就能熄灭火苗的想法,这是否是对官员贪声逐色行为的纵容?
迅速处理能减缓冲击?
在这个信息时代,新媒体的效应促使此类政治人物性丑闻迅速在国外传开,即使灭火行动迅速,也比不上民众的舌剑唇枪来得快,即使事后诚恳道歉,此类丑闻对国家形象的损害却早已造成且难以弥补。
诚恳赎罪虽能冷却事件,但官方更应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人表示,各执政党派或许可以建立个别的部门或组织,定期观察留意有家庭的党员的家庭生活状况或党员的任何不寻常、不检点的行为,并及时制止。然而,这样的防范措施并不能斩草除根,反而还会引起因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反对声浪,也会因此让有意从政者却步。
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制度与方案能够保证治本,一切还是取决于个人的道德素质,尤其是政治人物的自律能力。从前途光明的优秀政治领袖到今天的丢官当红主人公,之所以涉及婚外情只是一时的色胆迷天,还是成熟的两情相愿,最终还是落在了个人思想问题的这个点上。
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政治人物亦是常人,因情感迷失而毁灭仕途,确实惋惜!但鞠躬尽瘁为民服务之余,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应是人民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