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我们治学是不是应该更严谨一些

发布日期:2012年12月26日 16:23 点击次数:

  最近看艾恺对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这个世界会好吗》,书中好多处可见得梁先生治学、言语严谨的作风,令人敬佩。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处是梁先生谈到自己“学到的是什么,没学到的又是什么”的问题时,他批评了朱熹对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境界的解读。他说:“我以为,孔子四十岁的时候,他也不知道他五十岁的进步,他还没那个进步,他那个时候也还不知道。他不知道,我们旁人怎么知道?旁人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不要说,不要讲,所以像朱子那样讲,我不同意。所以说,这一些话我们是不敢乱讲、乱猜,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们应当承认自己不知道。”孔子是千秋圣人,他的生命境界自然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我们因而不能理解他的境界是很正常的,不用觉得害臊,猜测揣度又是何必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反复这样恳切地教育他的弟子们。《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有一段孔子和弟子子路的对话,子路问孔子如果在卫国辅助国君处理国政,将首先从哪里下手,孔子说必须首先“正名”,子路没有认识到“正名”有什么意义,就说孔子“迂”。孔子这时候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批评之后,孔子教育子路说,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应该存疑不说,君子对于他自己的言论,一丝一毫都不该疏忽大意。另外,《论语•为政第二》篇中有一处记载“子张学干禄”,孔子就对子张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意思就是说,做官啊,应该博学多闻,对于自己拿不准的姑且放在那里,不要臆测妄为,对于自己知道的那些东西,发表议论时也应该谨慎,这样才能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孔子不但这样教育他的弟子,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把这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一以贯之。《论语•八佾第三》记载了一件孔子入太庙的事:“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大概意思是讲,孔子刚开始做官的时候进鲁周公庙辅助祭祀,各种仪式礼节他都向人求教清楚才执行,有人因此就说他其实并不懂礼,孔子听了,说“这就是礼啊。”孔子小时候,“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以说自幼受到礼文化的熏陶并且十分爱好,成长过程中又不断学习,这时候应该确实是周礼方面的专家了,但在祭祀这种严肃庄重的场合,他全然不摆专家的架子,自行其是,而是一毫不敢懈怠,事事非弄到万无一失不可。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得不令我们今天很多人汗颜。
  一部《春秋》,真是严格到极致的字斟句酌。“五石六鷁”之挑剔,足见圣人之用心非凡。褒贬善恶,一言以定,不然“春秋笔法”何以为后学千秋称颂?
  我们今天,别说大学生了,就是那些顶着“学者”“教授”头衔的人物中,有多少做到了这样严谨?没考证过的东西随意推测,没调查过的事情妄下结论,凡此种种,比比皆是,几乎到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不以为羞的地步了。似乎说谎话、说大话的时候脸不红、心不跳也成为好些学者的“修养”了。最近几年这样的例子不见得稀少,笔者就不赘言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学术风气呢?好多人都说了,一言以蔽之曰“浮躁”。我觉得,分析地看来,这个“浮躁”起码有两方面:一是追逐功利太急躁,二是对学术不够虔诚。应该说,经济的市场化多少影响到了学术。如果学者著书的最主要目的不再是耐心辨明真理以飨后学,而是尽快赚取稿酬版税,那还怎么能期待学术严谨啊?有人说,在其它市场发达的国家,不是也有人在潜心学术吗?那么这就要说第二方面了。学海浩茫无涯,学者扬帆其上,单是为了捕捞虾蟹以足口腹之欲而已呢,还是因为钟情于这汪蔚蓝深邃的海洋上朝晖夕阴的万千气象呢?如果每一个做学问的人都对自己的学术事业心存敬畏,他是不会草率大意地对待问题的。
  有人说,如果总是只能论及自己有足够把握的东西,那岂不是该扼杀好多富于奇思妙想的创造天才了?此言非也,首先,一切可贵的假想,都是以一定的已经基本可以确定的知识为推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提出来的东西,从前提条件到最终结论统统都是虚设的,那么他不是在做踏实学问,而是在写科幻小说。其次,如果一个有基本的学术素养的人大胆地提出了某种有理有据的假说,他一定会申明其假说的性质,不会用其来冒充定理。与此相类,一些学术研究中无可避免需要涉及使用的东西常囿于各种条件无法被验证查实,这都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那么,只要公然明确说明其可能对结论造成的影响即可。所以,总而言之,学术严谨并不反对大胆假设,相反,那些有理有据,并且明确声言的假想,正可以作为“严谨”一词的注脚。
  当然了,我绝不敢说我们社会里的学者全是上文所批评之类。就是我自己身边,也有并不如此的先生,他们是真正的大师!我们应该向他们致以诚挚的崇高敬意!是他们在耕耘我们知识的田野,是他们在守护我们精神的家园!
  希望我们的大学校园里,从学生到教授都虔诚地奉行严肃谨慎的信条。其实这不仅应该是治学的态度,更应该是人生的准则。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向维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如凇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