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我眼中的莫言热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16日 10:44 点击次数:

  [本站讯]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个政府承认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短短的几天内,掀起了一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热潮,莫言热。在莫言热中,网上莫言作品的价格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价格大幅度飙升。莫言家前面的萝卜被抢挖一空。莫言家乡高密不惜亏本要大面积种植红高粱。这一切非理性的莫言热,我想,更多的是隐射了中华民族的悲哀。
  书还是那本书,几个小时前,它还是那个价,几个小时后,价格飞涨。如果说这是市场灵活性的体现,这还能说得过去,那为何莫言的作品在获得诺奖后,他的作品会马上入选高中教材,为何作品还是那个作品,不增不减,但地位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萝卜还是那根萝卜,为何几个小时之后,那几棵萝卜就有了有如神气般的推崇?高粱还是那片高粱,为何几个小时后,就能不顾当地居民收入地成为全市重点作物?
  这里我想问一句,国人对于诺奖,一直有个不可释怀的希求。堂堂五千年文明古国却一直没有一个政府能承认的诺奖,这似乎一直是国人心中的一个结。诺奖是发源于欧洲瑞典的奖项,评委主要是欧美人士,而文学,这是个对文字很敏感的领域。因此,评委所见到的亚洲作品都是经过翻译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精通英语的泰戈尔,而不是鲁迅,茅盾他们。或许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够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莫言热。
  这里我要声明一点,我从来没说过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不该庆祝,我抨击的不是对莫言热的庆祝,而是对莫言获得诺贝热文学奖的非理性庆祝。曾经有人说过,最自负的人其实是最自卑的,一个人最喜欢炫耀的一点恰恰是他最敏感的一点。这点我觉得放在这次莫言热中也比较适合。我国千古的文学底蕴,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能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似乎是说不过去的,因此,一旦国人获得了诺奖,国内演化出的那种非理性甚至已经接近于变态的狂热,恰恰反映出了中国在顶级奖项上的黯淡。
  上不上教材,竟然是以有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为标准,这是何等的势利!上不上教材,应该以能否让学生接受,能否对学生有影响等等作为标准,再不济,也不能以能否获得诺贝尔奖为标准吧?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家门前的萝卜竟然都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这是何等的可笑!似乎莫言已然成了新时代的文曲星,如果莫言热能持续几十年,我相信以后会有一款学习机会以莫言命名!
  更令我无语的是高密政府的荒唐决策。高密农民因为种高粱收益不高,已经放弃了种植高粱,高密政府却悍然发动“高粱文化”要求打造“万亩红高粱”。这明显是一种逆自然规律的拍脑袋决策,高密某官员甚至说出:“种,赔本也要种!”
  其实,一种非理性的热潮,只要不是太关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闹一闹也就算了,充其量是一群无知人的自娱自乐,但现如今,莫言热已经影响到教育界,已经影响到高密农民的收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戒。虽然莫言是山东大学著名教授,但我也会发自我良心,负责任地呼吁到,我们对莫言的祝贺,一定要是理性的,正常的。毕竟,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标志着中国整体文学正在慢慢被世界所接受所认可,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莫言的飙红并不代表着中国文坛的整体涨停,我国文学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同时,莫言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前也是莫言,得到诺贝尔之后也是莫言,莫言家门口的萝卜,也就仅仅是根萝卜而已,盲目的崇拜,除了显示出国人悲哀的愚昧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赵秦露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荔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