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孟浩然
发布日期:2012年11月02日 11:12 点击次数:
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的序中是如此叙写孟浩然的,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由此可见,孟浩然其人不管是内在的骨还是外在的貌,都给以人潇洒自然、不落尘俗之感。
早年的孟浩然,隐居于风光旖旎的襄阳。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不仅如此,浩然也属于襄阳。襄阳的秀丽山水、地灵人杰滋养了他放旷自然的天性,也促成孟浩然终老于布衣。他流连于山水间,细致的观察着自然的朝晖夕阴,细腻的捕捉着内心的恬淡感受。夜晚回到鹿门山,他写“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秋日登临万山,他写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不雕琢,不矫饰,襄阳的风光美融于真性情,在笔下汨汨流淌出来。孟浩然寄情于山水,寻求着精神上的真正“怡悦”,人也就自然放旷,无拘无束了。
所以“谪仙人”李太白才会如此赞美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摒弃功名利禄,整日与青松白云为伴,良辰美景,对月酌酒,风流浪漫。孟浩然行不伪饰,动求以真。他将真性真情冲淡在诗中,如一杯清茶,天地的灵气与韵味,均匀的溶在水里。他写田园生活,如此的闲适自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谈话一般,娓娓道来,倒不觉得是诗了,而看到了一个诗的孟浩然。登岘山,他写“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自然地流露出含蓄的感动,真切可感,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
虽然身在江湖,孟浩然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他四十岁时,萌生了出世的想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说的“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他忽然间怕自己的生命落空,一事无成,因而产生了急于求用之感。此外,政治的变革,开元盛世的出现,也使孟浩然产生了希望。虽然他的本性不适合求仕,而他终于出来求仕了。他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博得满堂彩,京师文人为之倾倒,但是他却科举落第,内心寂寥。第二次进京,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触犯圣颜,终究断了出仕的机会。他有过无奈,有过牢骚,有过叹息,也有过迷惘。他写“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充满了茫然的落空的悲慨。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故人相逢,他感叹“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羡鱼的确是人之常情,他渴望能有恩主赏识,但能始终仅仅是“临渊羡鱼”,而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也就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有多远了。
这或许就是天命吧,本不适合出仕的人,勉强求仕,终还是要归隐。虽然有遗憾,有悲慨,但是依旧可以在山水田园中,滋润性情,感悟人生。诗如其人,人就是诗,人恬淡,诗也就淡了。“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好一句“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又回归了那个潇洒于山水间的孟浩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寄情于清风明月,徜徉在山原旷野,纵情于田园之乐,那些许遗憾和无奈,就诉诸笔端,写在纸上,人依旧诗意的生活着。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烨炜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静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