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喜欢将整个人浸泡在文字中,或者说我喜欢以此来尝试着将文字溶化到自己的血液中去。一直一直,很喜欢、很享受这一种过程。我深深地爱着这种感觉,爱到刻骨铭心。
以前的我,更多地与感性的文字打交道——莎士比亚的诗歌式戏剧台词、汪国真的抒情诗、张悦然的小资散文、周杰伦或林俊杰那痛彻心扉的歌词、郭敬明那明媚的忧伤、抑或是流传于网络间的青春疼痛性文字。
现在的我,减少了与消极文字的接触,增多了对理性文字的对话,增强了对经典的好奇,从而汲取了更多的养分,获得一份符合20岁年龄的成熟与独立。
也许,这些变化、这些差异就是20岁的那条分明的界限吧!
可以这么说,步入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开我的小窝独身一人去异地求学。这座城市里,没有亲人、没有老朋友,我甚至有种“净身出户”的感觉。不知道这样说来,是否会引起一些人的嘲笑。一个女生,20岁才脱离家庭的照顾,这是有多娇惯?这又是有多缺乏经历呢?
但是,我也坚信,嘲笑不等于鄙视。一个再有生活经历的人也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去鄙夷一个比他阅历少的人。正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成长形态,我无权任意评价别人行为的对错、无权肆意耻笑别人方法的好坏,更无权恣意褒贬别人经历的多少一样。
是的,一个人的蜕变与成熟的程度与她自身的生活、机遇有着很大的关联。不可否认,要想完整地走完人生路程、阅尽生活百态、尝尽人间百味,每个人都必须要走向成熟和独立,只是或早、或晚罢了。
当然,我必须强调,在这次长期离家的时间里,与陌生环境的适应、与理性文字的相处加速了我人格的完善,催化了我幼稚心灵的成熟,渐渐地我可以摆脱掉了对亲人的依恋、对朋友的依赖、对困难的胆怯、对孤独的畏惧。我学会了一个人上课、一个人放学。我学会了一个人做饭、一个人享用。我学会了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购物。我学会了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学习。我学会一个人的独立的生活。
我所谓的“一个人”并不是说脱离交际圈、我行我素,而是那些以前总要依赖别人陪伴左右来共同完成的事情,现在,我都可以独自做得很好了。所以,我还想说,我并不是一个独行者。我很乐意和志同道合者分享一部小说的感想。我很乐意和兴趣相投的人讨论近期的影视作品、乐坛专辑甚至明星八卦。我很乐意帮助我身边的人解除烦忧……
我很欣慰,我可以独处也可以群聚,可以冷静也可以热闹,可以自立也可以依靠。现在,我能够十分自信地说——“拿得起,放得下”,我做到了。
我想,大一一年的生活让我完成了20岁长期的成熟的蜕变。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我不再会感到无所适从,而是依据我的能力让陌生变为熟悉,用温暖与热情感化寒冷与冷漠。遇见了突如其来的棘手的麻烦,我也不会再逃避到不起眼的角落去默默哀叹、不知所措了,而是用理智战胜或解决它。
成长的过程是疼痛的,但是,唯有疼痛过后,之前稚嫩着的地方才可以变得刚强。
以前的我,常常羡慕那些独立的朋友,羡慕他们那颗强大的内心,羡慕他们那可以支撑自己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信仰。
现在的我,希望能和我曾崇拜过的人们为伍,将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世界塑造得更加缤纷绮丽、更加绚烂赏心、更加夺目耀眼。
我明白,并不单单是我所阅读文字性质和风格的转变注定了我今天的成熟,过渡时期的摸爬滚打、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促进了一个人心智的健全。但是,在这里,我禁不住想表达我对文字的热爱。正是这份对文字的热爱才拓宽了我走向成熟的道路。我想,我会将这份执着坚持下去,以此作为人生的航线,向着神秘而精彩的未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