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冬天,不下雪,却雨丝绵绵,气温基本在0度以上,温润、宜人。同时,人们又穿着棉衣,有着北方隆冬的感觉。在这种条件下,让人不忍心坐着,要不停地走着看着。在纵贯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更是如此!
走到南后街,已是晚上八点多钟,南后街火树银花,游人如织,道路两旁的店铺全都开着,里面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让你丝毫感觉不到是夜晚。随便一条坊巷走进去,立刻远离了喧嚣,在院门和院墙两边挂着红灯笼,放眼望去,一条若明若暗的红线,引领着我不断地向坊巷深处走去、走去……在木楼的檐角,嗅着时间的霉味,踏着石板路上往昔的履痕,期待着大宅内走出一位精致女子,每一步都透着风韵……此时此刻,我找到了诗人代望舒笔下《雨巷》的灵感: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这一刻,如此寂静,在古旧的时间中,享受了一个完美的夜晚!
青瓦白墙,曲线优美的马鞍形墙脊,流畅的鹊尾翅角,山墙上的彩绘和灰塑,朱漆斑驳的大门,以及坊巷间的石碑和每条街巷的牌坊,这一切都蕴藏着妆时社会生活的内涵。这片以士人建筑为主体的群落,凝聚了人们美的标准和彼此身份的认同,让人有陡然穿越的感觉。
木楼上的深褐色简朴的窗棂,有着浓浓的墨香、诗意,有淡淡的空灵、隽秀,又有一种无法触摸的凝重。透过花厅,依稀乐声飘过,水榭戏台上依依呀呀,时而高亢、嘹亮,时而婉转、低吟,孩子们在假山上捉迷藏,女眷们在阁楼上看戏,厅里茶香绕案,直沁心脾……
岁月无痕,赋予三坊七巷任何华丽的装饰都无法比拟的风韵,是那坊巷中缓缓飘来的墨香,是从肺腑间渗出来的含蓄内敛,厚重大气,是难以言表的雍容典雅。“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信旧展现她千年不变的容颜。
一千多年过去,艾敬郎和冷霜婵《荔枝换绛桃》的故事依旧在传诵,依旧让人“身陷其中,乐此不疲”,依旧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怆然。就这样沉醉在福州隆冬的夜晚,忘情在悠长悠长的坊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