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中国人的眼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29日 09:58 点击次数:

  中国人的眼,从美学的角度上看是极其美的,黑色的珍珠映在白玉盘上,简单却高雅。
  但是不知为什么,这极美的眼,始终看不到该看的地方。
  唐朝时,处于贫瘠海岛的日本,恐怕除了第一个见日出和鲜美的鱼虾之外,没有什么能够引以为豪。然而,他们深凹下去的眼睛,对准了大唐。面对大唐的盛气凌人,他们的眼睛更多地对准了大唐的先进文明,拼命学习;当古老的中国已不再昌盛的时候,日本人的眼又对准了先进的西方,这个岛国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先进大国,竟然先败中国于黄海、再占中国之东北,最后侵略了大半个中国。再看看我们的眼,面对日本的入侵,我们的眼中充满了怒火,充满了对“小日本”的透骨之恨。然而,又有几个人看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看到了日本兴起的根源所在?即便是到了新中国,对日本的民族仇恨依然充斥着我们的眼,挤占了本应有的学习的目光。
  其实我们中国人的眼,一如内心,是很“傲”的。
  生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别人的不好,而极少去挖掘别人的好,这也就无怪中国近代一系列的失败屈辱,每个国民都是如此,况国家乎?
  中国人的眼,不仅“傲”,而且“冷”。
  晚上去吃饭,路上偶遇二君因为抢摊位打架,半条街的人的眼都向着他们,前面的插缝看,后面的踮着脚看,孩子甚至由大人抱着看,没有一个人去劝架,大概众人都怕去做了“炮灰”吧!换个角度想,设若所有人都不看,眼睛盯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怎么走,那么二君的面皮就不会沉重到非打不可。众人的眼,冷冷的,分明都写着“生活如此无聊,快打!”其实每个人肯定都不会这么想,但其效果却毫不逊色,一件小事,因为“收视率”高而难以善终,我们可怜的京剧,倒是可以考虑借鉴一下以提高“收视率”了,但是国粹毕竟是有骨气的,终究是做不来这种事的。有的人可能会批评我危言耸听,不就是好奇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好奇是真实的,只是这样的好奇,这样的眼,我感不到温暖。
  中国人的眼,不仅“冷”,而且“尖”。
  名人的生活,大家总是关注的,成了眼的焦点,现在的媒体,也就是我们的眼,整日热衷于某某歌星再婚、某某影星行为不检点等等很“高雅”的内容。试想,如果你连吃饭、睡觉甚至如厕的时刻都被很多双眼关注着,你会自在吗?我们的眼,构成了一张网,将别人网在了监狱中。不说娱乐圈,即便是在学校,考试的时候,部分同学总是管不住自己的眼,那双美丽的眼睛总在疯狂的掠夺不属于自己的“财富”。
  中国人的眼,不仅“尖”,而且“X”、“X”……
  都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也就是说窗户本身好看是不顶用的,关键要看窗户里头的东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你的心灵之窗对准了黑暗,那么你的心灵将永远享受不到哪怕一缕温暖柔和的阳光的感召。
  然而,我也不会忘记司马迁的眼,不会忘记文天祥的眼,不会忘记邓世昌、谭嗣同的眼,不会忘记牛玉儒、任长霞的眼,更不会忘记和“非典”战斗的医护人员的眼,不会忘记奔赴汶川、玉树灾区的解放军官兵的眼,不会忘记地震废墟中那身死却还在保护着自己孩子的母亲的眼,虽然他们的眼,我可能未曾有幸见过。但是这样的眼,其本身的形态已不重要了,我们永远不忘的,是眼后面的一颗颗鲜红鲜红的中国心。
  行文至此,眼中有了点湿润。
  其实湿润的眼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湿润的眼往往充满温存。我相信,中国眼的“傲”、“冷”、“尖”终将会化为“谦”、“暖”、“柔”。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杜以恒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金伟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