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山大校园,无论是晨读于静谧的小树林,还是沉思于古朴的文史楼,亦或是漫步于飘满法桐树叶的明德大道,处处都会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诗意,而当远望伫立于桂花园中的“八大教授”群雕时,则感受到这份诗意中又增添了些许的厚重。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每次路过群雕我都会不由自主的驻足凝望,八大教授虽衣着朴素,但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他们或握卷畅谈或凝神静思,神态举止中尽显文人大家之风范。每每观之,崇敬与自豪之感都会油然而生,相信每一位山大人站在群雕前都会有此同感吧。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何谓大师?不是身居要职的高官,不是富甲一方的富豪,而是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是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和重要传播者。历史系八大教授以其厚重的史学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文品德可谓之为大师也。站在雕像前,也许你会问这样的大师何以甫聚山大,“八马同槽”与“文史见长”又缘何而起,八大教授的讲坛风采与脾气秉性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将与你一一追忆,共同感受山大的历史与文化。
“八马同槽”与山东大学“文史见长”
以1901年10月开设的山东大学堂计,山东大学已走过11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110年中,山东大学皇皇大家,衮衮诸公,织成漫天云锦,令人目不暇接。1949年新中国成立,神州焕发,山东大学亦迎来她的辉煌时期。50年代初全国院系大调整,加之华岗校长之人格魅力,使山东大学云集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文史大家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郑鹤声、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等八位教授即在此时甫聚山东大学历史学系,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话题开端发皇,浃洽于时代而引领中国学术潮流,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奠定了山东大学史学发展之长久格局,“八马同槽”也在此时被传为史学佳话、士林传奇。
历史系“八大教授”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极大的学术活力,创造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上庠大木,绿荫千秋,山东大学亦以“文史见长”而誉薄海澨。
杨向奎先生治史一方面尊重传统,博览群书,以海纳百川之情怀汲取前人之成果以滋补其身,一方面锐意开拓进取,勇于突破陈说,另立新论,自抒胸臆。先生执教山大期间,发表30余篇与唯物史观相关之学术论文,仅1955年一年中,便在《历史研究》、《文史哲》等史学权威刊物上发表8篇论文。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1962年,他结集出版了上、下两册70余万字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在这一领域中一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学术地位。
童书业先生做学问聚精会神、钟情不贰,一旦沉入其中,如置身世外桃源。凭借其过目成诵的超凡记忆力,及细致入微的爬梳史料之功,加之唯物史观的引导,先生在诸多史学领域开创了今人亦难企及的高度。先生在山大期间,科研成果囊括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可谓著作等身。他不但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春秋战国史、中国手工业史和绘画史的诸多研究领域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童先生是本着“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发展着”的原则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再加上他在史料方面的丰厚基础、严谨的治学态度,因而其研究成果新意纷陈,今天看来,仍旧是具有生命力的。在有关春秋史和《春秋》、《左传》的研究方面,童先生所达到的学术高度,迄今也仍难有人超越。
王仲荦先生是魏晋南北朝史学研究领域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与另一著名学者唐长孺先生并成为“南王北唐”。他自50年代初调入山大至1986年溘然长逝,30余年间始终与历史系同呼吸、共命运。先生师从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熟读古代典籍,有深厚的文史积淀。除此之外,先生治学极具恒心。王师的《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著作成书前后经历约40年之光阴,一字一句无不是反复考证、推敲之结果。上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古史分期讨论热潮。其实,童书业主张古代东方封建早熟论,杨向奎倡导西周封建论,王仲荦以魏晋封建论独树一帜。这把先生的魏晋隋唐史研究推向了当时学术前沿,历史系也因此成为全国魏晋隋唐史研究基地之一。
赵俪生先生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和中国土地制度史的研究同样是无人可及。赵先生早在三四十年代就研读过马列的经典著作。1952年他在《文史哲》上发表了《马克思怎样分析法国第二共和国的历史》,开始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研究。1953年下半年,他选定“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一年间不仅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农民战争史”这门大受欢迎的课程,而且发表了13篇近百万字的有关农民战争史的论文,后辑为《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出版。山东大学历史系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学术重地。
除此之外,张维华先生的中外关系史和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郑鹤声先生的中国史学史、中西交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黄云眉先生的明史研究,吴大琨先生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华山先生的宋史研究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韩连琪先生的秦汉史研究,孙思白先生的民国史研究等等,均曾在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山东大学历史系五六十年代的辉煌,并为山东大学赢得了“文史见长”的盛誉。
“八大教授”的讲坛风采
因脾气秉性、学术传统之差异,八大教授的讲坛风采各有千秋,在山大传为美谈。今谈及昔日诸公之讲坛神韵,仍令我我山大师生钦佩之至。
杨向奎先生讲课抑扬顿挫、不愠不火,却又充满哲理,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先生上课时的经常教导:同学们呐,一定要重视文选课呀!只有过了古文这一关,才谈得上去研究中国的历史,否则就会闹出很多笑话的哪!先生既为文史大家,又对物理、数学等理科颇有研究。故先生的思想文化史课思维极其发散,能巧妙将人文学科与理科结合起来研究,别有新意。
童书业先生的讲课风采更是一绝。先生的记忆力惊人的好,可谓过目不忘,讲课从不带片纸,第几章第几节,大标题小标题,条理极其清楚。有次为青岛医学院师生传达华岗校长报告,不带讲稿,却一字不漏,连校长讲到何处咳嗽一声也接着咳嗽一声,神奇程度令人咋舌。除此之外,便是先生上课不带手表而时间把握极准确,经常是刚宣布下课,马上就听到铃声。有时未听到铃声,学生总归咎于校工打铃有误。究其原因,是认真备课缘故。每次讲课前,先生必将在家中卡着时间独自试讲一遍。这种精神值得每位教师学习。还有一点,则是先生不修边幅。先生患有鼻炎,冬天常流鼻涕,仅用衣袖随手擦拭鼻涕而已,故衣衫较脏。并且,由于先生讲课极投入,粉笔灰落得满身也不弹去,下课时简直与雪人无异。从中可见先生教学之认真。
赵俪生先生讲课时双目微阖、浓眉紧锁、面向墙角、双臂屈张有致,在讲台上如虎跳龙跃般走来走去,写板书时贴近黑板,非常用力,常常将粉笔震断。先生还有一副男中音的好嗓子,演讲时感情充沛,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声音时而激昂、时而抒情、时而浩叹、时而低沉,能让所有听众的情绪随声音高低而起伏,在精神愉悦中得到知识和启迪,从而达到完美的互动。
张维华先生讲课底气十足,声音响亮,一口山东普通话,乡音很重,上课时嘴上香烟不断,一支接一支,一进课堂,就不必再用火柴。烟灰落在胸前,也不掸去,思想高度集中。张先生讲课十分认真,一丝不苟,且循循善诱,方法往往是边读原文边讲释。由于先生对原文十分娴熟,故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听来颇有趣味,加以逐字逐句地讲释,深入浅出,时而还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所以大家很快即理解了其中意思,印象颇深。遇到文字特别生动的段落时,张先生总是说:“请同学们看,前人的文字有多好啊,大家要仔细琢磨、钻研、学习,用在自己的写作上。”接下来,张先生还往往指出学生们在写文章方面尤其是在遣词造句上的毛病,严厉要求大家学习优秀文字。
陈同燮先生讲课带有明显中学课堂教学风格,操一口标准的北京话,声音浑厚,语调平稳,一字一句,有板有眼,绝无“啊”、“这个”、“那个”等口头语。同时,为方便同学记笔记,每讲完一段,他都会说:“另起一行。”这在历史系师生中传为美谈。
“八马”中,王仲荦先生习惯右手插在裤袋里,脸朝着天花板,面带笑容,语速不紧不慢,娓娓动听。他从不高谈阔论,却能把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阐释得清晰明了,他并不进行烦琐考证, 却把枯燥无味的历史话题讲得饶有兴味,引人入胜。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从来都被视作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好像是一团漆黑,但一经王师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点燃,便又重新焕发出光彩,让人觉出绚烂之极。
世纪山大,薪火相传。上庠大木,绿荫千秋。大学因大师渊博之学识、高尚之人格而育天下英才,大师因大学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而立心、立命、继绝学。山东大学成就了八大教授的威名,八大教授亦铸造了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巍巍高山,卓尔不群,先生虽均已驾鹤西去,但精神永传、正气长存。吾辈当仿效前贤,立志笃学,为山大之辉煌再添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