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山大如山,厚重刚毅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2日 09:44 点击次数:

  曾经的展涛校长被采访时说过山东大学的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第一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常严谨的学风”,即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第二个特点就是“一种激情和责任感”。的确,这正是山大所孕育的独特的文化特色。

  我是文院人,亦是山大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文系学生,我渴望的是透过最熟悉的这片三棱镜,去追逐熠熠灼灼的太阳之光辉。绵延悠长的历史蒹葭中,我热忱地仰望着老舍、沈从文、闻一多、臧克家、梁实秋、王统照的山大缘牵,或许在别人眼中,他们都已然作古为盛名的代号,但是代代的文院桃李依旧传承着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老舍以“我旁观”的笔触写下的买车“三起三落”的“骆驼”祥子,来自于他离别山大前听闻的三组故事;沈从文混合血脉汩汩流淌下自视“乡下人”而不与置身金字塔顶端做学问的释然;闻一多、臧克家师生扎根学术而燃烧的热烈。
  山东大学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徐显明校长提到过文学院的“冯陆高萧”四位学者。正是在山大文学院最负声名的五六十年代,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先生这四位大师级的学界前辈来到中文系执教。做客《百家讲坛》栏目的山大文院教授马瑞芳曾说道:“他们四位恰好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最完整的一个体系。就是高先生的先秦文学、陆先生的汉魏六朝文学、萧先生的唐代文学、冯先生的宋元明清文学”,共和国曾经的财政部长项怀诚亦是对四位先生的课赞不绝口。因而,我常常带着一种魔怔似的膜拜去瞻仰这种学术上的广阔博大。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恰恰彰显了刚毅厚重,朴实无华。海洋广阔,山岳博大,但是这样的实体终究有边有际,学术的高远辽阔是一种别样的民族的沉重,一切都无法与之匹敌。
  在文学院授课的教授们大多严谨,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治学上,更在乎他们传道授业的态度:这也许就是师德。这份弥足珍贵的师德或许从儒家孔子时代就亘古绵延,山东大学独特而令人崇敬的师德亦是如此顺承。教授我们古代汉语的吉发函老先生师承中国古典文学“鼻祖”王力先生,而为我们讲授先秦文学的廖群教授则是高亨先生的再传弟子。我的教授和先生们,在学术上脱颖而出的同时,时刻不忘他们先生的谆谆教诲,谨从师德,只盼再育得桃李满园,再看夭桃秾李育得天下芬芳。
  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山大,时时处处可以感悟到教授们治学教学的责任心。与他们呆在一起相处久了,耳濡目染,透过教授所传授的潜移默化和直观可见的文化氛围,去体悟一所学校的内涵,这种爱与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
  自然而然地想到吉发函先生教授的古代文学,淡蓝色的一本古书,通篇都都是繁体字。老先生已经六十岁,时光荏苒,点染他头上白发,因为年纪大而花眼是正常事,而且繁体笔画繁杂,显得字体格外密集,他上课都是带着大而圆的古旧眼镜。老先生上的课是大课,学生们乌压压地全部挤在讲学堂,他身体不太好,每每仔细地凑近了书本,把眼睛贴近书本看繁体字的时候;每每板书讲解训诂学讲授音韵,或者画甲骨文和金文解释字体变化的时候,我绝对为他钦服。吉发函老先生给我们字字详解《左传》、《战国策》、《汉书》和《三国志》等历史著作,在每堂课的结尾还会拿出自己亲手写在草稿本上的繁体字翻译,再字字念给我们。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先生布置的几次抄写作业,分别是《繁简体对比》、《三字经》、《百家姓》和《楚辞》。最后的一课,他以龙飞凤舞的大字为我们留下龚自珍的杂诗:未济终焉心缥缈,百事翻从缺陷好。吟道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他的临别赠言更是语重心长、简短有力:“将来,你们是要走上研究中国璀璨文化遗产这条道路的。我就要退休,但是我希望你们‘铁肩担道义’。山大的中文系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那么也就是说山大的中文是世界的一流!你们是山大的学生,须得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听完他的话,想到即将的别离,全班爆发出雷霆般长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献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老师,更是献给山大的期冀!这恰恰是学者风骨,这恰恰是高尚师德。他做了一辈子的学问,讲了一辈子的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学期教授我们先秦文学课业的廖群教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学院的副院长、文史哲研究所所长。她做领导,却从来不摆领导的架子,不苛求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授课时,她圆润的脸颊上因为醇厚的笑容而显露深深浅浅的酒窝,她偏爱长裙,一袭长裙摇曳尽展风采。冬天她常穿灰黑长裙,春寒料峭时,她悄然改换成咖啡或墨绿。她给我们讲上古神话,讲《周易》的挂爻辞,最重要的还是她传授给我们的《诗经》精读和诗词分析。她研究《诗经》最是得意,曾吟哦着《诗经•周南》第一篇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廖老师的声音在温婉中带着一般女子未有的张扬粗犷,而且她处事自然,丝毫没有扭捏做作。教授作为一个女性,带着如玉般坚毅通透的豪气,她所做的《诗经》论文颇多,而且她上课经常会给出新奇的研究点,以鼓励我们积极发言求索。她备课用的是宋体的简体打印稿,这稿子上有她早早准备好的一整章的内容,如此一来,时间安排合理且逻辑通顺。虽然教材由她编纂,但是,她给我们讲《诗经》不是按照课本选文的顺序。她会条目清晰地按照周颂赞美诗、周族史诗、讽刺诗、婚恋诗等顺序串联。我喜欢着廖教授的课,爱这春风化雨的滋润、诗情画意的吟诵,钦佩她坚持不懈的责任与潜藏在女性学者背后的魅力。
  教我育我的文学院的教授们大都不再年轻。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文明智慧灿如星辰,他们在简单却复杂的、熟悉又陌生的横竖撇捺的组合中鞠躬尽瘁、笔耕不辍。我真心敬仰他们,这话没有半点含糊,因为我曾经拍着胸脯扪心自问:如果我把一辈子投入到这样一份神圣的工作中怎样?我没有答案,亦或是胆小懦弱不敢果断地给出回答。毕竟,中文承担着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数量庞杂的繁体字、通假字、异体字,算上龟甲兽骨的史书典籍,我缴械,匆匆而逃。唯有这个时刻,我粗粗地喘息,因为从来不曾发现搞学术的人竟然拥有着汹涌不可遏止、恐怖不可名状的神力。原来,教授和学生们不宽而瘦弱的双肩上竟然荷载着如此澎湃磅礴的力量,这股力量雷霆万钧,前者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后者勇敢地把这份责任承担起来,并且绵延下去。

  独属于山大的这股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学术风气,大概最早始于齐鲁大地时百家争鸣。当时独特的政治环境中,士大夫阶层开始出现,适应五霸七雄争霸天下、求贤若渴的局面。稷下学宫中文人阶层的昂扬雄辩、针锋相对或者深虑静思、机谋权变恰恰即开启了“仕”扬眉吐气的时代,又作为文化风骨绵延烙印至如今山东大学的骨骼血脉。到后期,又以儒家道德、学识观念为代表。我固执地认为这正是我们山东大学文化的泉源。
  时光青葱,岁月静好,一代代山大这样走过生命的春夏秋冬。山大的自习室门前已然贴着贴纸,上面写道:“安静,读书,从山大人做起。”山东大学走过的历史轨迹,竟然分毫不差地印证了1901年的办学宗旨:“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

  文艺学概论的这一句话触目惊心:文化总以返本归根的方式谋求发展。的确如此,严肃谨慎的搞好学术不是世俗眼中无用的迂腐,而是为了存留下一个民族文明的火种和命脉。一种文化如果被斩断了根,就会变得漂浮不定,甚至有枯死的危险。现代社会普遍出现的孤独感、失落感、浮躁感等病态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主义乃至现代主义彻底反传统所造成的文化失根现象有关。
  我想要套用牛顿一个陈腐的比喻来说明我们探寻和体悟山大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学术积淀的意义:我们都是在沙里淘金的孩子,黄灿灿的广袤沙滩绵延无际,我们疲倦而愉悦,最终是为了用星星点点的金粒去弥补不断消逝的金库。

  如果非要把山大与北大、清华作一比较的话,可以这样比方:北大如水,包容而自由;清华如云,高远而自然;山大如山,厚重而刚毅。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陈俊洁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明华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