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山东大学博物馆,你可以见到讲解员的身影。她们身着工作套装、口齿清晰、声音甜美、主动热情、端庄大方。伴随她们的讲解,那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娓娓动听的故事使每一件静止的文物都“活”了起来,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历史,让观众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在她们的讲解下,观众从史前时期到历史时期逐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感受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我便是山东大学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在短短三个月的讲解实践中,我对讲解员的工作有了不少心得体会。
作为讲解员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并且要注意声调节奏、声情并茂以增强讲解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记得我来到山大博物馆的第一次讲解,自己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带有方言语调。我在讲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时,提到瓷器之所以称作瓷的三个条件之一——器表挂有一层釉,“釉”字声调应为四声,而我却发成了三声。不仅使外行不明白其义,也给内行看了笑话。经过三个月的普通话训练,现在的我普通话发音已十分表准了,提高了讲解的感染力。
学会史物结合也是讲解员应具备的重要条件。讲解员是沟通历史和现代人的桥梁。作为讲解员要对自己博物馆的文物、陈列目的、所展示的形象,以及对文物所在的地理区域文化和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清楚的表达文物的全貌,扩展文物的其他细节和历史背景,从而使观众在看文物时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比如,我在讲解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中的国君墓葬时,不是简单的介绍其随葬品中的15鼎8簋形制、用途,而是要讲到根据当时的列鼎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而其墓葬中的15鼎8簋显然超越了诸侯之制,甚至超越了天子之礼。这种现象反应了东周时期的僭越,也体现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这样就用几件文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东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
另外,讲解员还要做到因人施讲,使讲解具有针对性。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的观众,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于此,我有深刻的教训。有一次讲解对象是一群小学生,因为我没有为小学生做过讲解,还是按照给成年人讲解的程序来。结果是我一人在讲,小学生们却根本对我的讲解不感兴趣,当我在讲解这件文物时他们已经去看下一件了。他们不喜欢讲解员喋喋不休的给他们灌输复杂的文物知识,他们喜欢的是“看文物”,感兴趣的是这件文物是什么、用来干什么的。他们需要的是简略的讲解,最好把这些文物比作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器物。比如可以把陶甗比作现在的蒸锅,把鼎比作现在的火锅。也可以在讲解过程中随时提问,穿插小故事,比比谁更厉害,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之后的讲解中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如果是中小学生,我就从科普层面上去讲解;如果是大学生,我就结合其书本上所学内容,满足其求知欲;如果是专家,就要注重引导,为其介绍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如果是前来散心的观众,我就为其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使其在感受历史中愉悦身心。总之,讲解时一定要抓住观众的兴趣点,充分调动观众的兴趣;还要和观众有眼神的交流、语言的互动,这样观众才会跟随你的讲解。
最后,讲解员作为博物馆的名片,其一举一动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讲解员的行为举止、手势运用都要规范、适时、准确,待物接人要符合礼仪规则。
短短三个月的讲解员生活让我体会到作为一名优秀讲解员背后的艰辛。作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用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讲解中会立刻体现出来,他的热情将会感染到观众。同时,还要热爱自己讲解的文物,把文物当成自己最心爱的物品,给每一件文物都注入自己的爱,讲解时把你对文物的爱呈现给观众。作为博物馆的文化使者,在今后的讲解工作中,我要用我的热情感染每一位观众,使观众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能受到心灵的启迪、感受历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