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不止初相遇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0日 17:27 点击次数:

  “音乐何须懂,只要你去欣赏。”就是这句话让我走近了中国传统音乐。虽然是入学以来第一次接触音乐欣赏课,但是莫名中自就有了一份感应。原来,与她,不止初相遇。我也在接触、感知、理解、思考的过程中一步步走近了她,走近了这份独有的浪漫,继而是欣赏、铭记。
  不错,我觉得中国传统音乐是独特而浪漫的。也许你不一定懂她的每一个细微部分,每一寸肌肤每一波情愫,然而你却可以于身于心与她达成一种共识。这份共识中的浪漫气息不需要过分的解析,只要你懂得欣赏。就像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要慢慢读,慢慢赏。我十分赞同给这门课授课老师刘迎新的观点:中国人的浪漫是骨子里的浪漫,由内心、思想而生发。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中,我感受到了一份真正的浪漫。畅想老师练箫的场景——月光稀微,清露伏臂,晓风低吟,诗人般独立于小山坡,抬指流转,箫声幽幽,一人一萧于天地星辰即是一个曼妙世界。每每在听老师讲讲到那些唯美抑或悲凄的爱情故事时,也会不觉地湿了眼眶。
  至今犹记得那首动人的古代琴曲——《酒狂》。竹林七贤,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暂且不管。他那混沌的情态已将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如注,仙人吐酒声,以乐终身志,其趣也若是。我想,这便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气质吧。
  在民间歌舞中,除却阮籍之类的文客雅士,还有很多气质独特而深刻的民族。几个北方民族及其音乐风格风俗的讲解让我打开眼界,宛如进入了一个万花筒里的斑斓世界。
  先是东北民族。讲到朝鲜族,人们总会为阿里郎的故事所动容。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朝鲜人的地方就有阿里郎。一唱阿里郎就知道是朝鲜人。民族的共鸣是其延绵千载的灵魂所在。在被妻子的忠贞执着感动的背后,更有对他们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那份坚持而生的敬佩和反省。反观我们自身,虽大提繁荣文化,却粗暴简单地定之为文化产业的拉动。如果连我们的文化都此般功利了,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又何以澄净下来,去认真反思反省诸多社会问题?中国传统的东西许多都生存于夹缝之中。要是连中国人自己都不学中国音乐、中国文化了,那还叫中国人吗?这且是后话,倒还是欣慰,至少在这门课上,仍有那么多人和我一起在认真聆听着中国传统音乐,且慢慢赏。
  还有桔梗谣,郭颂老师的《乌苏里船歌》,那些曾经的美好,以及那有趣的的音乐语言——节奏的学习。一拍、二拍、半拍、休止……在手掌与手掌的互击中,我可以清晰感触到音乐的活力。
  再是华北民歌。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海……阔大的历史画卷随着豪丽的歌声跃动开来。汉子们的勇敢决绝与妻儿们的不舍翘盼交织,酿成了一支支动人的民歌。还有关于嘎达梅林的传奇,《小白菜》的凄楚,《回娘家》的激喜,王宏伟的《西部放歌》……或许,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我也因此能够在以后的生命中去细细感知欣赏那些弥久的经典。
  而最令我难以忘却的是那份永远的震撼,源自吴碧霞。第一次,那样认真、近距离、深维度地品这一泓琼汁玉浆——《红楼梦》真的可以随之去芜存真,走入纯净晶莹之地。到了晴雯歌: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从今两地,各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且由《葬花吟》萦绕心间,慢慢品赏那无尽的故事与浪漫。由此,我该是幸运的,有机会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余,于每周晚上于斯室共斯人同赏经典,于传统音乐中汲取华夏之曲的脉脉芳华,滋养着我的成长。音乐是人们澄净的心声,也是自然空灵的天籁,这一点,我相信。
  不管是民间器乐还是民间戏剧都自有其天地。阿炳的《二泉映月》,拉弦、弹拨、打击、吹管乐器;宋飞、于红梅、闵慧芳、刘文金、刘德海;京胡、马头琴、琵琶、阮、柳琴;《赛马》《江河水》《北京一夜》《临安遗恨》《十面埋伏》《满江红》……这些名词,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古或今。不管怎样,都早已由笔记本上简单的字符一点一点融入了我的生命,是的,我还是爱上了这些无尽的音乐、故事、传奇。
  有人说,宫廷音乐少了清新多了奢华,爵士乐少了柔美多了繁杂,流行音乐更是少了超然多了浮躁,我不敢让所有的人赞同中国传统音乐的至高至圣至美至纯,但就我个人却是始终忘不了那其中的润美、柔亮、豪逸,以及无尽的浪漫。也想像古人那样,静坐竹亭,弹奏古琴,品那一曲曲的清音雅韵;赏高山流水之灵通,渔舟唱晚之闲适,二泉映月之绵长,阳春白雪之圣洁;悟梁祝之哀婉,关山之豪放,姑苏行之明快,雁落平沙之悠扬……然而,至今却是不能够,但携这一份心境,持这样一颗诗心,不管多少个经年之后,我依旧还会是记得的吧,这最初的相遇中最初的美好,于中国传统音乐。
  蓦地想起第一堂课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不愿听课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不是没有教得好的老师,而是有太多不懂得珍惜、不去认真学习的学生。这门课给予我更多的,还有单纯的音乐之外的人生感悟,就怀着一种珍惜的心态去好好描绘我的大学光华吧,还有与中国传统音乐不解的情怀。
  且行且歌,与中国传统音乐,不止初相遇。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杨芹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子非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