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从兴隆山到洪家楼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24日 08:51 点击次数:

  去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究竟不好意思倾盆得下,只是蜘蛛丝的一缕缕得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碳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不过这些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
  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但是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也会有雨天,而且阴沉的期间或者更长久些,因此我这雨天的随笔也就有写的机会了。
  初次来到山大便是雨天,倾盆大雨。家乡离山东不远,驱车需要3个小时的路程。从家乡出发时,天便阴沉,空中有乌云飘过。途中雨就大了起来。天气虽然不好,但我还是一路向车外眺望,我看到了飘渺在雨中的黄河,看到了清润的群山。不知不觉中,我便到了我在山大的第一个家——兴隆山校区。兴隆山群山环绕,环境幽静却颇显荒凉。报道完毕,送走父母,回到宿舍,开始了我在兴隆山一年的生活。
  兴隆山相比百年山大还很年轻,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兴隆山校区作为山大学子学习的地方只有几年历史。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们在“忍受荒凉”的同时,不经意间见证了一个校园成长的过程,成为了这个校园的“奠基者”。第一批来这里的山大学子看到的是满目杂草,没有一滴水的人工河道,还有略显疮痍的荒山。然而如果现在再来南新区时,当年的杂草已经变成点缀校园的如毯草坪,石山荒地已经变成苍翠掩映下的楼群。而校门旁的洼地,不但有了水成为碧波荡漾的湖面,湖面上还不时划过成队的鸭悠游嬉戏,让整个校园变得生机盎然。
  兴隆山校区并不像洪家楼一样,有说不完的故事,他没有悠久的历史,但他有独特的性格。
  连续两天的大雨过后,乌云消散,太阳重新占据了天空。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深深嗅去,空气中还夹杂着泥土的味道。我喜欢雨后的兴隆山,我在一簇花前驻足,雨滴洒满了整个花瓣。我透过雨滴,看到了背后的群山。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水洗过的良心。他单纯,他清澈,就连我的心灵也纯净了很多。我抬起头,走进了雨滴里……
  兴隆山像是一个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性格,但还在不断的改变、成长。也许我看不到他的改变,但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
  兴隆山的性格在冬季表现的最为强烈。老舍在《济南的冬天》说到:“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的冬天是城里冬天,兴隆山的冬天更可以说是狂风呼啸的冬天。大树在狂风中摇晃,一条条树枝就像条条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着。松树苍翠地站在白皑皑的雪地里,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身子,发出尖厉刺耳的呼啸,像是有意在蔑视冬天。他仿佛在向世人呐喊:济南也有北方的冬天!
  刺骨的寒风阻碍着学子前行的脚步,大雪掩埋了回家的路,兴隆山让我知道了他的刚强,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年之后,我带着行李离开了兴隆山,离开了兴隆山的山和水,带走了他的单纯与坚强。
  到了洪家楼才发现,那拥有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她与兴隆山的性格截然不同。如果说兴隆山的土地需要男生来开垦,那洪家楼的空气则是有女生去滋润。有人玩笑说:“雨后洪家楼的空气都带有淡淡的胭脂味。”
  老舍曾经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然而我以为,春天的济南同样拥有自成一秀的风姿和靓丽的色彩。诗人余光中造访济南时就深深地被山大的春色,尤其是山大校园缤纷的百花所吸引:“偌大的山大校园虽然还只是初春,却已经众芳争妍,令惊艳的行人应接不暇了”。余光中笔下的春色,是山大的新校。然而要体会花的韵味,还要去有“植物园”之称的山大老校洪家楼校区。
  山大老校地方不大,原是济南懿范女子中学的校园,同洪家楼天主教堂一道为教会之 地。老校校园内建筑古朴,中西合璧,尤其是百树参天、繁花异草,被山大学子形象地称为“植物园”。每年春天一至,古墙旧瓦旁边的各色花木竞相开放。一时间,校园内色彩斑斓,香芬之气传至济南的街巷中。“桃花夭夭,冶艳如点点绛唇。樱花串串,富丽得不留余地给丛叶。海棠树高花繁,淡红的风姿端庄而健美”;而“山大校园里的丁香就有乳白、浅绯、淡紫三种,好像春天是各色佳丽约好了一齐来开游园会”。微风起处,各色花瓣如“花雨”一样飘落,实为济南春天的一道风景。
  同样,洪家楼的故事像风景一样多。故事从各处听来,唯独日语听力老师讲的哲学系的故事印象深刻。在他上大学的九十年代初期,哲学系当时还在洪家楼校区。哲学系大体分为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两个流派,同当时的好多青年人一样,听力老师学习外国哲学,而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多都是头发苍白的老者。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占据了哲学楼的两边。每当休息的时候,研究外国哲学的青年人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老者就凑到楼的中央,开展激烈的争论。老者讽刺青年人崇洋媚外,丢失祖国传统文化;青年人嘲笑老者一辈子抱着几本书,不知道看看外面的世界。争论完毕,便回到各自的岗位,继续研究。经常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拿着一本纸页泛黄的书去请教一位青年人。这就是两种文化在大学的碰撞与交融。
  有人说:洪家楼太老了,甚至就连她的井盖都是文革时代的,几十年没有什么变化。说对也对,说错也错。洪楼的气质,就像山大的文化一样,不是张扬的,是含蓄的。政管楼、公安楼,这两栋历史悠久的建筑,代表了洪楼的历史,虽然外表破旧,但是内心充满着激情,她在不断地融合新的事物、新的文化。随着法学新楼、艺术新楼的拔地而起,我们再也不能说洪楼没有变化了。
  洪家楼是含蓄的,夜晚的洪家楼更是一片祥和的安静。每次乘车经过中心校区,都能看到明亮的知新楼,在知新楼的映衬下,整个中心校都是明亮的。而洪家楼是一片漆黑。但是这才是洪家楼应该有的静谧,同她的性格一样。
  同样的山大,不一样的文化。有人说,兴隆山拖鞋多,洪家楼高跟鞋多,中心皮鞋多。以前在兴隆山也穿着拖鞋吃饭的我,到了洪家楼便不再穿拖鞋出门了。
  兴隆山的活力与洪家楼的底蕴,代表了山大历史传统与新生文化的结合。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山大在这完美的融合中快速发展,离建设世界一流名校更近了一步。
  初春,走在洪家楼的路上,落叶满地,又下起了丝丝细雨。不过,我的心情不再忧郁,它像山大的明天一样,明朗,美好。


【供稿单位:法学院    作者:邓中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佳奇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