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稀记得那一年的秋,带着对大学的憧憬,踏入了山东大学的校门。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了山东大学深厚的底蕴和勤勉的学风。古老的山大,将百余年的沧桑、百余年的荣光、百余年的进取,嵌刻在齐鲁大地上。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有的文化与传统,这些是与大学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感悟山大,不难发现这一点。百年的风雨洗礼,冲刷掉了喧嚣与浮华;沉淀下的却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山大深厚的文化。山大见证了中国的近现代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浮沉兴衰。在这样的大学中求学,一代代学子更易产生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他们的心系天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仅仅载于泛黄的史卷,更融入了山大独有的文化,反过来加深了山大的积淀。而这些,正在默默地、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人们。
二
山东大学建校至今已有110余年,是当之无愧的百年名校。然而不知大家可曾想过,在这110年中,校址经过了从济南到青岛再到济南的诸多变迁;校名也从最初的“山东大学堂”到“国立青岛大学”再到“国立山东大学”,最终确定为“山东大学”:我们计算校史时为什么要追溯到古老的山东大学堂,现在的山东大学与110年前光绪年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又有什么联系?
这是因为虽经百年沧桑,昔日山东大学堂师生不再、建筑不复,但这并不能割断我们与山东大学堂的联系。我们传承了山东大学堂的文化和积淀,秉承了“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践行着贯穿山大110年的“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正是这相同的文化和精神将今日的山大与百余年前的山东大学堂联系了起来。
山东大学的文化是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人文积淀,是山大在社会环境变化、多种思潮激荡中一直坚守的理念,是山大的性格。它影响了在校园中成长的一代代师生,在大学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用“山之魂,海之韵”可以很好地说明山东大学的文化,如果用两个词概括,就是“沉稳”与“灵动”。
山大的文化是古老的,是沉稳的,如山一般。在稷下广场、在大成广场,你是否能感受到先哲的争鸣?感受到齐鲁大地十二圣贤那厚重沉稳的思想?在明德大道,在书圣路、亚圣路、智胜路,你是否能感到前人深邃的思考与卓越的成就?在自习室、在图书馆、在报告厅,你是否能感到山大学子的踏实与勤恳,感到山大沉稳的文化对我们的熏陶?山东大学之所以有着永恒的魅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着宽广的胸怀,包容的胸襟,给无数师生提供了浓郁的学习氛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此谓学术。山东大学提供了沉稳踏实的良好学术环境,使得师生能够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静静观察,细细思考,潜心学术。泛黄的历史书页安静得躺在那角落里,只等过往的人们默默欣赏。那些过往的曾经,承载了多少兢兢业业,承载了多少呕心沥血,又承载了个人的理想,家国的希望。
但是,以上仅仅是优秀的山大文化的一部分。山大的沉稳是相对静态的,像山一样高大厚重。山大的文化还有其灵动的一面,就像济南的七十二名泉、像海浪,奔涌着,跳动着,充满了活力。山大人不仅仅可以沉稳治学,还可以怀着昂扬的心态,拥抱实践,迎接挑战。青志联和支教团的火把仍在不断传承,跳动的火焰仿佛是山大人灵动火热的心;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的光辉照耀了潜心学术的青年,在学术实践过程中使原本相对静止的知识“动”了起来。正是有了山大沉稳而又灵动的立体文化,山大学子更能在知识踏实的基础上不失思维的活跃;山大学子始终是一抹最明亮的色彩,“山大人”永远是令我们骄傲的称号。
三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洗尽百年铅华。山大吸收山之魂海之韵的灵气,源远流长,穿越沧桑百年,汲取齐鲁文化的营养。期间,山大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110年,或许还不足以使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起来,但却可以让一个民族的教育强大起来:山大的成长见证了整个中华教育事业的蓬勃生机。
也许有一天,我们终将离开母校。但是,不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传承了山大的百年文化,永远是山大人。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有你在时,那便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