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在春天的课堂上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31日 08:45 点击次数:

  课堂是有氛围的。上了这么多年学,我深有体会。如果按季节来分,有的老师的课堂气氛凝重森严,像冬天;有的老师的课堂一派肃杀之气,像秋天;有的老师的课堂热闹非凡,像夏天;有的老师的课堂则充满诗意和祥和,像春天。每一种课堂都是不可替代的,正如四季之不可相互替换。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中学的课堂,老师们或庄或谐或慈或严的风格历历在目,就像回想起所经过的春夏秋冬。而大学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当走出大学校门之后,更会无限怀恋地回忆起现在每个老师的课堂。“岂不痛哉”?
  那是毫无办法的事。可是现在还有机会品味每个老师的课堂。现在正是春天,不妨就说一说像春天一样诗意而祥和的课堂——郑春老师的课堂。
郑老师的课堂,在我的感觉中,真的犹如春天。这非关开课时间,而是一种祥和的氛围,这种氛围使得课堂满室如春。大一时旁听过郑老师的课,现在回忆起来仿佛总是带着春天的花的香气,灿烂光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想起郑老师的课堂,就想起他让我们闭上眼,听他朗诵《你是人间四月天》。里面有一句:“你是一树的花开”。郑老师的课堂,恰就是“一树的花开”。
  两年之后又一次听郑老师的课,这一次旁听生变成了“正式生”。自己不再“袖手旁观”(旁听课程总有“外人”之感,这种感觉怕是谁都有吧),而真正融入了这个课堂,听课感觉自然和大一不同。大一是“雾里看花”,总是隔着一层。现在“身临其境”,才觉得郑老师的课堂不仅是美,而且厚重,有许多沉甸甸的东西在。
  他仿佛在培养我们一种真正属于“文人”的精神。这是现在中文系所缺乏的。当下中文系的学生走出去不像是“书生”,倒像是市侩。他在大学并不是没有学习,但是只是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没有学习其中的“精神”。他看书,只是因为课业需要,而不关心其中真正的内涵。或许他还就此书写了一篇不错的论文,得了高分,但是他没有学习到老师真正想让他学到的东西。一些文学的书籍,我想决不能仅仅当做教材和工具,更应当做自己的精神储备。中文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郑老师不断地要求我们背诗,提问并补充一些中国古代的文学典故。无非是要我们多一点“文气”。而中国的诗歌确实是能够“养气”的。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想起“出门俱是看花人”,心里的喜悦就又增加了几分,那花仿佛也不再是平常花蕊,而真的变成了似锦的上林苑的名花。在秋天冷月孤灯下,想起“孤灯寒照雨”,即使一般的愁思仿佛也染上了蒙蒙的雨意,显得不同寻常了。诗歌不但是情感,而且是被优美的句子美化了的情感。多看这些句子,自己的感情也就不那么俗气了。
  郑老师给我们介绍瞿秋白。那种面对死亡的从容让我震动。真正的文人,应该那么从容不迫,即使是面对死亡。我看了他的《多余的话》,感觉是写满了无奈。他的一生仿佛由一个接一个的“错误”组成,而这些“错误”的发生全不由他控制。“错误”越来越多,他离自己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远。我想哭,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和他一样。我们看似能够作自己的主,但常常是无可奈何。
  当在临死时,发现自己的一生几乎是“虚度”,这种打击,是非常沉痛的。瞿秋白在狱中究竟有没有发狂,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最后终于战胜了一切气馁、失望,而转为平淡。这种平淡就像是“天容海色本澄清”,曾经的云环雾绕无论好坏都已过去,自己终于还归了本源。这个时候的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郑老师的课堂充满了一个个小故事。大人物如瞿秋白、张中行、王小波等的故事让我激昂。而使我潸然泪下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的小故事。
蒋介石兵败,许多船只向台湾跑。一个小男孩被妈妈遣去打酱油,到海边被一个人带上了船,说要带他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船开了,他被一路被带到台湾。几十年后,两岸开禁,他拿着一瓶酱油来到大陆。
  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惊惧而又无力。我仿佛自己成了那个小男孩,好奇地上了船,无奈地生活在台湾,感慨地回到大陆。人生中许多事是有准备的,这些事是好是坏,都不会让人过于悲喜。而那些不期然而至的事情,才更让人难以接受。小男孩和母亲、和家乡的永别就这么不期然而至,没有任何前兆。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改变了一生,让人何等惊惧!几十年后,他回到了大陆,可是又如何呢,母亲是永远见不到了啊!拿了酱油回来,又给谁呢?他想续上几十年前的旧梦,永远续不上了啊!这才是最痛的别离,最残酷的命运。
  郑老师课堂上的人物,各有身份,各有特点。但都有一种共通的文人气质。他们都是赤诚的,淡泊的。“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的彭玉麟令人敬,“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的王安石令人怜,“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的王小波令人舒,“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大儒”张中行令人感。他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诠释一种真正的文气。真正的文气不是表面的吟风弄月,附庸风雅。真正的文气关乎人的内心,而更多地外现为一种淡泊、悲悯、坦荡、文雅的气度。有了这种气度的人,越是在最危难的时刻,就越是镇定;越是紧迫,就越是从容。
  我愿春天的课堂永远延续下去。这是真正属于中文系的课堂。它把一切的尘世浮华都摒于门外,而传递真正的文脉。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才能培养一种光风霁月的人格,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兰洋洋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佳奇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