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话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而言,在毕业季,就业与创业问题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虽然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就业大潮中,往往最终的结果与初衷相距甚远,甚至出现大学生与农民工相同待遇的怪现象,这无疑将引起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对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对高校教育的思考。
很多大学生抱怨,在招聘会上发现高校就业率不如职业学校就业率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高校学生理论知识过硬,但动手能力欠缺太多;另一方面,高校传统的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模式已不适应现在用人单位“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招聘人才还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往往自视甚高,低不成高不就,对工作挑三拣四,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顺利地就业。尽管近两年出现“回炉热”的现象,很多高校学生退学而选择职业学校,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职业学校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高校学生的能力。高校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坚韧、认真、严谨等内在品质也是长期优质教育的必然产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相信大学生的学习与适应能力,投入培训费用必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
无论怎样,实践能力欠缺已成为高校毕业生不争的事实,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严峻现实。为此,高校应责无旁贷地强化实践能力培训,将知识理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纵观国内高校在实践方面的教育,校内实习体系还不健全,很多高校仅在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一个月半到两个月的实习教育环节以及专业模拟实验,很明显,无论是毕业实践还是校内体验,目前都普遍存在缺乏严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等共同问题,而且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督导缺位、考核随意。为转变实践教育缺失这一问题,应疏通学研产通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探索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过程控制,满足学生参加实习的需要,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检验实践教学的基础环境和大纲计划的实施水平,促进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的整体改善。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高校和学生共同造成的问题。而在学生方面,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毕业生就业心理上存在着巨大的误区,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有些人好高骛远,目空一切,自我认可度高而人际协调力低,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这些都是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存在的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应该端正自己的求职心态,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力不等于学历,能力不等同于资历。学历只能是知识的一种象征,资历只是经验的一种符号,只有真正有学历和能力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企业量才而用,学子人尽其能,要学会树立一种长远的择业发展观念,在就业和成才这个系统工程里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坚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对于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做一个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我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将会面临多次职业转换的情况,职业生涯就像是一场长跑,需要一步一步地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即可从事自己的理想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