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牧马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18日 09:02 点击次数:
或者,时间的流驶能使人忘却最初的梦想。有些人宁愿无痛无泪无知无觉地存活,也不愿为自己的梦想咬牙坚持,那么,即使他披星戴月地前行,终究会在路上丢失自己,而永生永世留下不可磨灭的悔恨记忆。
庆幸,我并没有留下悔恨,没有辜负梦想、青春。
来到这遥远的北国不止半年了,之前的挣扎和抗争渐渐像水中的泡影,摇摇晃晃上升,“咕噜咕噜”地破碎,不留痕迹。殚精竭力去追寻来路,总有些不合时宜,然而,近来反复阅读的一篇文章却逼得我强自按捺浮躁的心,深刻地思考来路和去路。
偶然在山大视点的网站上看到了郑春院长的一篇文章《往事、传统和一个学院的成长》,齐鲁大地上存在这样一个学院:重情义,尚风骨,尊学术。如果说以前对于山大的中文系只是一种感性维度上的喜欢的话,那么,经过郑春院长的解读,我恍然惊觉,这欢喜中所潜藏着的历史的厚重。那是一代又一代的兼具深厚学术及人格魅力的大师们对于这片净土,乐园的养护和珍爱,那是一批批的文学热爱者,莘莘学子对于心灵故乡的追索和探求。
诗人臧克家说,山大对我一往情深,我也对她一往情深。我呢?不也是如此吗?去年的九月,从踏上火车奔赴山东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一生一世我都和这所北方的高校不可分离了,她毫不吝惜的在我身上刻下了属于她的独一无二的烙印,而我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是这所百年老校辛苦哺育的孩子。我和山大,有了千丝万缕的暧昧和情愫,我终将把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青春岁月挥霍在齐鲁大地上,这是一个命定的选择。
是不是每个手提着行李箱来到这所大学的人,都有一段可以不断被咀嚼,被反刍的记忆,那是关于选择,关于奔赴,也关于一个学子的梦想和血泪般的坚守。高考后没完没了的等待,纷乱复杂的志愿填报,酷热的夏终究会走到终点,金秋是四年一个轮回的开端,庆幸的是,我选择了远方。
父辈们的愿望是要我停留在潮湿炎热的南国,对于一个不曾出过远门甚至有些被娇惯的南方女生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不容置喙的决定。几乎屈服了,即使不可自拔的爱恋未曾谋面的飞雪,即使对于山大的百年文院心驰神往,蜗居在南方,为惯性,为求一丝安稳,为了父母的不舍。为期两天的志愿填报折断了我梦想远走高飞双翅。想了很久,只是叹息,不如就这样吧,不可抗的因素扼杀了当初狂热的梦想。
如果没有最后的坚持,只消短短的一段时间,我就能习惯我是路人张三,没有梦想,没有激情,只是依靠生活的惯性来继续未完的生活。颠沛流离的远行,只不过是为了在大地上刻下我的身影。出走寻找最初的梦,如今看来仍是我迄今为止,做出的最准确的选择。固执的选择了在悠悠之口里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的中文系,固执的选择彻骨寒冷和千山万水,固执的选择入骨乡愁和奔赴远方,我奋不顾身的来到百年文院,只是为了她的一个邀约,四年后,我完成的是一个并不与他人类似的自己。
是的,在年轻的岁月里,我们总是轻狂,几乎是梦着逃离现实,然而正如郑春教授所说,来到山大文院,你会有一种感觉,你始终生活在鲜活的历史及其浓郁影响中。在这里,只要你清醒而认真地生活着,你多多少少都会感到,仿佛有一个巨大的存在始终伴随和影响着你,让你轻飘不得,张狂不得,也懈怠不得。若只是空口夸夸其谈,再瑰丽的梦想也有落败的一天,不屈服的心更需要厚实的学术的土壤。进入文院几乎一年了,勉强才习惯紧密的课程和扎实的基础培养,文学不似之前想象的空中楼阁和无所规矩,而更是严谨深刻的体系、价值的表现。万丈豪情足以让年轻人指点江山,一把火点燃的是我对人文学术的渴求,每每从图书馆抱回一摞摞的书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荣格的一句话: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不禁轻笑,这样即使是融化在雄雄烈焰中,也是心甘情愿的。
离开泉州的那一天,是九月一号,台风“南玛都”正在小城肆虐,往福州的动车路段因这狂风暴雨塌方了,正在家里吃离开前的最后一顿午饭的时候,听到了新闻里临时取消动车车次的消息,为了赶火车,父母急急忙忙的张罗包车去福州,上车前似乎看到了他们眼中晶亮的东西,安慰自己只是错觉,却在渐行渐远的时候,心酸的想,难道不是“父母在,不远游”吗?
原谅这四年里缺席的女儿,我梦想着像海子一样,做远方忠诚的儿女,做物质短暂的情人,和所有以梦牧马的诗人一样,驰骋纵横。回头想想,感觉竟像是宿命,在志愿填报截止前的那个下午选择了山东大学中文系,离开前那场不忍离别的暴风雨,动车路段塌方时及时包车去福州赶火车,出租车在高速路上抛锚的时候奇迹般的找到了另一辆车,颠了二十八个小时的火车才来到山东,已是深夜却和心上的大学有了初见。我和这所大学,在凌晨一点,相互见证,相互依偎。
能把这一切,是缘分也是奇遇。某天某刻,我突然明白,山东是我的第二故乡,山东大学是我的第二个母亲,我远在故乡的妈妈给了我这幅躯体,而我身处的山大,正在唤醒激荡我的灵魂。不再害怕没有勇气不够阳光的自己,这四年,是山大给我的一个,千回百转的承诺。
军训的时候学会了一首歌《我的山大我的家》,也许经年之后,我老了,倦了,累了,再听到这旋律的时候,我能抹掉纵横在脸上的老泪,响当当的告诉儿孙,在那样的青春岁月里,我曾在北国追寻完整的自己,在山东大学记录下这辈子最值得珍藏的回忆,以及收获了以梦牧马的勇气。
郑春院长对11年毕业的学长学姐们说:感谢命运,让我们来到这个学院,让我们共同拥有这样一个精神之家。在你最好的岁月里,天南地北的我们聚集在这里,因为一门课程或专业,为了一段历史和人物,一同聆听,一同追寻,一同欢笑乃至一同落泪。而我同样深深的感谢,感谢命运的奇迹,让我与山大连结。
山之大,海之深,山魂海韵,在每一个清晨,响成清脆的铃声,催我奋进,奋进……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苏啊青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文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