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曾问过温总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被冠名以“钱学森之问”。它考问了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考问了一辈正摩拳擦掌在人生路上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青年:如何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杰出人才?
现在,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及创业教育,在毕业季来临之际,全力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帮助学子拓展就业渠道。然而,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有的大学生选择以考研、出国等方式回避就业风险;有的参加百余场招聘会却找不到一个合适岗位;有的虽然找到工作,却严重脱离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蚁族”群体正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在当今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的现状下积极充实自我成就创新人才呢?
首先,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而我国又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型的时期,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是重中之重。因此,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其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由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最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不明确,“眼高手低”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中小型城市及中小企业急需人才,却无法吸引优秀毕业生前来就业;而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不愿从基层干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重地位、重名誉,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导致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当今大学生缺乏的不仅仅是创新创业的能力,脚踏实地、勤恳务实的作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那么,我们大学生该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并不断充实自己从而成就成功人生呢?有句名言如此说道: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因此,与其抱怨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困难,不如积极发展和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形势和社会需要,避免出现用人单位和备用人才之间的断层。毕竟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
我们应珍惜大学生活,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相关素质。高等教育和专科技术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专科技术教育只是教会了我们机械的实用技术,而高等教育教会我们立足于专业水平上的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只要付诸实践,人人都可以学会一门技术,但科学的思维方式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得到,它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计划、有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是最集中的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地方。如果大学四年,只是宅在宿舍打电游,只是关心自己谈了几次恋爱,只是渐渐失去纯真并沾染上浮夸之风,那么又有什么资本能在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工作呢?“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我们能够珍惜大学时光,在夯实学术基础的同时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活动平台不断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又何须担心自己不能成为人才呢?
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创业心理准备。对于80%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与走进社会之后需要自己打拼的生活必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的过渡阶段,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或创业准备是必要的工作。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明确自己的职业追求,正确定位发展方向,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要。
“身子里要流着道德的血液”。毒奶粉、地沟油、皮鞋胶囊、药家鑫案、小悦悦事件……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一次又一次地拷问着我们的心灵。每个人谈论起这些事情的时候都义愤填膺,然而当我们置身于其中时,是否还能勇敢地坚守正义?天下是否真的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名往?成长不仅仅意味着年岁的增加,也意味着心性的成熟;不仅仅意味着学识的积累,也意味着道德追求的不断提升。就像温总理所说:“身子里要流着道德的血液”,一个人、一个企业,一旦跌破了道德的底线,则是将自己陷入不复之深渊。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之路,必须要沿着道德的方向走下去。无论是善良、诚恳、勤劳这些做人的基本要求,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都将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法则。
无论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多么严峻,无论当今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是否匹配,我们若想成为高水平的人才,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正确定位自我,不断充实自己,都是人生必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