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其重要性和严峻性却随着时代的前进越来越显著,至此已成为不能回避的一大社会问题。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只是解决该问题的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应用技术性人才荒”的问题,由此职业技术教育渐渐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2012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提出有关职业教育的提案议案,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以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同时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趋势。研究型大学教育和技术型职业教育之间,必然存在孰优孰劣的对比吗?不可否认,当前两者存在极端不平衡,相对职业院校来说,著名大学更受追捧,读职校多是万般无奈下的选择。面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这种不平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陈旧的观念作祟,社会上普遍存在“成绩好的学生才能进大学,差生才读职业学校”的观点,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目前职业学校发展存在资金短缺、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都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此外,我们必须思考,这种不平衡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多,人力资源结构性供需矛盾渐渐突显。借用郎咸平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目前属于制造业大国,而大学培养的学生只能适应于服务行业,但是服务业在国家经济所占的比重太低,容纳不了这么多毕业生,故才导致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却寻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员。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被提了出来。对此,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大学教育并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是,在新的社会形势和产业需求下,大学教育开始受到挑战。这些挑战已经促使社会正视和思考现有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乐观地讲,这也许能为大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职业教育欠缺、大学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是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之一,理应受到重视,并寻求改善的途径。除此之外,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高校、大学生共同的职责所在,故此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就社会大环境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流动。就高校教育培养而言,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与时代错位的问题,培养模式存在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就求职大学生而言,就业观念滞后,一心追求发达地区稳定安逸的工作,就业期望值过高,而自身能力缺失,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这必然加重了就业的难度。相应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高校、大学生三方面均责无旁贷,需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区域、行业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就业合理分流。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性引导,积极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鼓励。其次,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最关键的一点,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提升自身的求职竞争力。此外,大学生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通过此途径亦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希望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一难题能尽快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