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色清明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19日 15:21 点击次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是因了千年前杜牧的一句诗,薄雨便成了清明最美的背景。雨色之于清明,恰如鹊声之于七夕,满月之于中秋。
目睹过一些下雨的日子吧,在你我长长的一生里。
也许是春天的午后。沾衣欲湿的雨,轻抚着颤巍巍的杏花。这样的天气,适合约出许久未见的知己,泡一壶茶,闲话家常。
也许是深秋的暗夜。百草枯衰,寒气渐侵。冰冷的雨轻叩着漆皮斑驳的窗。这样的时刻,适合卧在一圈淡黄的光晕里,读黛玉的“已叹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一字一泪,一句一痛,孤独且幸福。
然而清明时节的雨,总是有些不一样。少了细雨迷蒙中的那份恬静与浪漫,清明的雨,总是带给人沉痛与思考,似乎那穿越千年时光的雨,承载了岁月中所有生生死死的重量。
独自一人撑了伞,漫步在洪楼教堂。雨天,少了瑰丽的晚霞,看不出黄昏的天色。道旁的白玉兰树悄悄孕育了一树的骨朵儿,却谨慎地拒绝绽放。雨滴点染着花苞,原本雍容优雅的花,此刻却洇成了满枝的憔悴与惨白,恰好成为灰色教堂前最和谐的点缀。晚祷的钟声在我漫步时悠然生成,一下下,悠长却不缠绵,冷静而动情地盘旋在城市的天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关于生死的联想,无法回避。《圣经》中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可是,生与死的概念,这极其矛盾的两种体验,又怎么会完全相同?我们生于没有意识的混沌,带给家人的是希望、喜悦和遐想;死,我们也将再次步入混沌的长眠,却伴随着绝望、悲痛和泪水。几十年的光阴在记忆中消遁,死去时不留下丝毫走过的痕迹:我们真的能够坦然地面对吗?我不相信会有人可以含笑死去,心怀圆满。岁月无痕,细看,春花依旧春花,秋月还是秋月,这座教堂,却沉静地收纳了太多关于生死的无量悲伤。
还记得以前清明去给故去的亲人上坟时的情景。当双膝僵硬地跪在冰冷无垠的土地上时,一种无法抵挡的绝望由心而生,澎湃汹涌。你最爱的那个人,不在了,可这个地球一切如常。世界依然有序地运转,四季依然轮回交替,阳光依然倾洒,轻风依然传送着细碎的鸟鸣。死者的亲人至交,或许曾经撕心裂肺地哭过,但擦干泪眼,他们还会工作,旅行,读书思考,谈情说爱,继续柴米油盐的生活。逝者,哪怕再亲再近,最终也会在年愈渐少的泪水里模糊成墓碑上的一个名字,一帧黑白的老照片,一段支离破所无法修补的记忆。那个隆起的黄土包,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归宿。我们被时光滤了又滤,最终什么都不剩下。宇宙苍茫,生命微渺,人生多么可悲!
简嫃说过:“人世不断衍生悲欢故事,欢乐的末节带了悲伤的首章,而悲伤又成为另一篇欢乐故事的楔子。”见证过死亡的悲痛,所以更加享受生时的美好。
享受春天:喜欢看那些细细瘦瘦的植物羞涩地在一夜之间开放绚丽的花朵,雪白的、粉色的、明黄的,一朵朵,像只只张开翅膀的蝶。享受午后:万物慵懒,阳光白亮,轻风流过耳畔,斑斓的猫趴在简陋的门前摆弄自己的尾巴。享受自由:坐在安静的角落里,读着很久之前就计划要读的书,或者写长长的信,寄给远方期待着我的字迹的人。享受温暖:喜欢看白发如雪的老年夫妇坐在长椅上,她看报,他瞌睡,不老的爱情生长得如此安然。
这便是活着了。
人生是如此的琐碎,一针一线,一菜一粟,零零碎碎的瞬间渐渐填满整个生命,让我们平凡的生命如此紧凑、踏实。这样的生活,不跌宕,却温情;不浪漫,却妥帖。
清明不宜远游,雨丝湿了衣衫,步履也因回忆而吃重。清明,最好一个人,在安静的附近,走走,停停。让往事的回忆淹没自己,哀伤溢满心脏;也让深情的冥想包围自己,欢欣填充身体。
雨色清明。我喜欢将清明想象成雨色,既有雨的凄寒,又有雨的清新。而生命,也在这时节闪烁出滤后的晶莹。
【供稿单位:外语学院 作者:李若楠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非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