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一名患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突然疯狂地用刀子扎向了医生,最后导致一实名习医生死亡、三名医生受伤。一场血案,让一个年轻人生命陨落,一个青年前途尽毁。医生悲愤呼号,小民欢呼叫好,两方互相叫骂诋毁,于事无补,只会让原本就处于悬崖边缘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脆弱不堪。
悲剧发生后,根据腾讯网转载的关于此事件新闻报道的截图显示,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而选择“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由此看来,不仅仅是李梦一人杀死了张浩,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杀害医生的一名凶手。中国医学界人士专业交流网站“丁香园”发布了这张截图,并评价称,“这幅图一定会载入中国历史”。也有网友在反思:“悲哀,无语,当前医患关系竟然到了这样一个地步!”“明明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医患什么时候成了对立阶级?”
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似乎更倾向于认为:患者对医生的极端不信任让患者心中积累了对医生的怨恨,就像是暂时休眠的火山,一旦有轻微的震动,就很有可能爆发,衍生为冲动的暴力行动。但这种不信任是怎么产生的?从目前已知的事实来看,身患疾病的凶手有过多次求医的经历,由此积淀了对医生的不信任感。依笔者看来,除了看到表面的现象之外,我们应更加深入地去探讨隐藏在悲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否则患者弑医的惨剧还有可能继续上演。
首先是转型期社会保障体制的弱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并未实现“传说中”的病有所医,因病致贫的现象比比皆是。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医保覆盖范围过于狭窄、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这些都为医疗纠纷的产生埋下了隐患。正如凶手李梦所言,他已经多次来医院就医,每次来都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而医生似乎总是拖延,他认为医生实在太折腾,故意不给他们看病,心中长期积累的愤怒一旦爆发出来,医院就成了他们泄愤的场所,悲剧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
其次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所推行的旨在“甩包袱”的企业式改革,导致公立医院趋利冲动被一再强化。失去了政府补贴,但同时还要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和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医院必定会想尽办法为自己创收。于是,医生收红包、开高价药这些公开的“潜规则”也就应运而生,患者心中也日益积累起了对医生、对医院的不满和仇视。一旦在诊疗过程中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三是在医生患者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特别是当医患双方由原来的“两小无猜”因利益的 “第三方插足”而变得“同床异梦”之时,因迟迟没能搭建医患公平博弈的平台,为医患关系的持续恶化埋下了祸根。可以说,在医院里面,医生掌握着患者患病的全部信息,而患者本身也许知道自己身患何病。医疗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也让患者产生了对医生的不信任感。
哈医大弑医血案不仅让死者的亲属痛彻心扉,也在广大医务人员心头抹上浓重的阴影。“会诊请求一个接着一个。我麻木地在走廊里穿行,一遍又一遍对自己说,一个人的恶行,和他人无关。但内心的恐惧却一直在滋长。整个医院的患者和家属,仿佛每个人都身藏凶器,可以随时置我于死地。身上揣的柳叶刀,不到拇指大小,如果真的遇到袭击,如何抵抗?”这是一位网名为“曼珠沙华”的哈医大医生发表的博文。
除去悲痛之外它还让我们又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医患本是一条战线上的同志,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不要让这类悲剧再次上演,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