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下绽芳华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27日 14:33 点击次数:
菡萏枯黄时节的最后一场雨把我送上了南下的列车,望着浽溦声中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广厦变为千顷稻田,即使手心中攥着印有“淄博驶往吉安”的火车票,我还是不相信自己选择了这样一种支教生活。
我所支教的中学是井冈山实验学校,这是个刚刚成立两年的学校,师资急缺,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从周边镇县调集过来的。不过这里的建设规模很高:教室宽敞明亮,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甚至还配有很多城市中学不曾配备的电子白板;除了图书馆和体育场在建外,各种小礼堂、实验室、艺体教室设置齐全;白天,苍翠的井冈山脉与学校的白墙绿瓦相映衬,夜晚,深邃苍穹中的繁星与校园中的点点灯光相辉映,使书香袭人的中学校园更具诗情画意。这里可以说直接颠覆了我对老区教育环境的认识。
学校对我寄予了很大的信任,让我接手的是个有很多体训生的班级(这边的教育水平不高,全校的升学率几乎都是由重点班和体训生贡献的,所以学校能让我接手这个班,可以说对我们支教老师寄予了厚望)教授高中语文。这里的学生相对顽皮,一开始的时候全班只有两成的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而至于上课说话、玩手机(在这里手机是个必需品)、迟到更是家常便饭。虽然早有老师跟我说不要对这里的学生的成绩抱太大期望,但第一次级部语文联考的时候,近一半的不及格人数也着实吓了我一跳,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有的学生能把数学150分得卷子考得只剩个位数。在大学里早已习惯雷厉风行的我,在执教一周之后,给学生制定了极为细节化的要求——我认为传统的说教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认真听讲”、“要认真完成作业”,没有具体到细节的要求使得学生对这类说教置若罔闻,遂以“铁腕”贯彻实施。这个措施的开展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容易,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很配合,但总有不少学生越过雷池,也闹出一些不愉快,以至于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该对学生如此严格。但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在学校的第一次大考中,学生们的语文成为普通班的第一,与重点班的平均分已相差无几。当在家长会上听到那些充满感谢的掌声时,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与坚持都是有价值的,这让我了解到,学生并未天生顽劣,只需老师耐心对待。
虽然我对我班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但是我们的师生关系却能使别的老师羡慕不已。很多学生课间的时候来我办公室谈天说笑,不少学生让我和他们一起分享特产或者他们引以为豪的“手艺”,每当课余活动的时候,我的学生总喜欢围坐在我的周围。我也很乐意为他们的手机下载歌曲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当球赛和运动会的时候,我也总在他们身边,用相机记录下珍贵而美好的瞬间,当篮球赛赢得冠军和运动会拿到总冠军的时候我也会和他们站在一起欢呼……
在这个普普通通的教育环境中,我却发现了不少有天赋的学生。曾威,我班的一个体训生,家境一般,但学习极为努力,训练极为刻苦,他不仅能在校运动会上拿到了三个冠军一个亚军,而且还能写出一手好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造诣可媲美重点中学的优等生:语言之成熟好像点破真理,行文之流畅仿佛顺江行舟,感情之真挚如同身历心受,文字优美不显做作,语句大气不失谦逊……普通木石,犹可把玩,偶得宝玉,更觉弥足珍贵。遇到这样有天赋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为师之幸,而我也更希望为这些有天赋的学生多做点什么,来回报这一份“弥足珍贵”。
反观三个月的井冈山生活,“支教”——这一曾让我觉得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不再是一个符号,不再是誓言书上的一个签名,不再是单纯地远离城市中过于物质化的观念和生活。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奉献者,而在我心中我更是一个收获者,我收获着教室中的书声琅琅和笔耕不辍,收获着师生间朋友般的关心和互助,收获着作为奉献者的充实和快乐,我收获着这方革命摇篮所孕育的新的希望和未来。
【供稿单位:校团委 作者:朱祥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