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心灵驿站 > 正文

支教记忆拾遗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16日 10:57 点击次数:

无人送行的送行

  8月23日晚,我从家坐火车北上。25日下了火车,便参加了母校团委为我们十三届支教团举行的欢送仪式。可能由于大家路途劳累和毕业在即,在会上大家眼神中不免流露出迷茫和未知。学校党委方书记和团委张老师的说话大致围绕三句话 :“支教地点条件苦”、“要记住自己是山大人”、“自己保重”展开。我之前做过支教,吃过不少苦,对这三句话的体味异常真切。在与上一届队员的交流中,整个欢送会很快溜走了。在匆忙而丰盛的午餐上,我们已经不会再问诸如“申通快递、圆通快递能不能寄到学校?”和“那里冬天冷吗?有没有浴室?”等问题,并非是因为我们知道了答案,而是我们都知道,不管有没有,我们都得出发了,并且在那里奉献一年。或许不知道这些琐事反倒能为我们增添一些新奇感受。
  为了能参加支教地点的开学工作,我们迅速回到住处收拾行李,赶上当天晚七点去北京的火车。说是收拾行李,其实大家带得都很少,用泽洋的话说:“我们不搞搬家式的转移”。最后,我们坐上了学校为我们准备的校车上。坐在车上,原本以为会出现好友流泪送别抑或是独自一人的潸然泪下的场景。然而我们都只是在车上坐着,静静地看着窗外,彼此之间没有说话。这一切并没有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感,而反倒像夏雨过后的平静。现在,每每回想起离开济南的情形,我都不忍发笑。到底是未知令我们产生恐慌与担忧呢,还是我们活得格外深沉,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过来了。

像包裹似的赶车

  晚七点从济南上火车,大家肚中滴水未进。到了北京南站,已是晚十点,12个人和一群行李在北京多条地铁线上穿梭着。挪到了北京站,发现我们与行李需要等待凌晨七点从北京到灵丘的火车。这给予我们充分的时间嚼干粮、上厕所的同时,又代表着我们将有5个小时处于无处落脚的状态。而处于极端饥寒的极限下,我们也忘却了地上多脏,形象如何,席地一座,聚成一堆。远远看去,我们跟行李的唯一差别就是,我们通过上下颌反复运动吞噬着随身带着的干粮。饭毕,大家才开始想象着明早到各自学校的情形。有想象师生列队迎接的,有想象老乡自发拿鸡蛋烧饼迎接的,最有想象力的是校长赶驴来接的…经历了六个小时的绿皮火车的煎熬后,我们得到了各自的答案。由于灵丘是个小站,我们下车后直接行走在铁轨上,腹中空空的我们拖着箱子出了铁门。环顾四周,没有欢迎队伍,没有鸡蛋烧饼,当然也没有驴子。只有三个中年人直接走了过来,用蹩脚的普通话说了学校名,便将我们领包裹似的迎上了车。车出了县城,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着,我们不时地看着窗外后退的山峰及车下的山崖,真想将自己化作行李,不饿不累也不怕。

痛并快乐着的生活

  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所在的下关中学,距离县城68公里,整个学校不到山大食堂一半大,而全校最高的也是仅有的建筑物是一排一层小平房。全校3个年级,5个班级,共不到180个学生。虽然之前我们四人已经做好心理,但真正面对这个现实,我们也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但心中的滋味是说不出来也没必要说出来的,我们得学会真正习惯这种生活,并把我们之前的诺言实现。宿舍脏乱,我们将十平米左右的地方擦、洗、拖,最终安心地睡在了炕上。冬天寒冷,经常停电,我们自己安装炉子,在保暖的同时也能用火炉烧水…而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我们能解决的,一些我们不能解决的事情,抑或是不同于我们设想的事情,才会使我们异常痛苦与无助,比如学生辍学。我所在初一班级全班36人,一个月内有4人辍学。而看到孩子背着书包远去,手中的作业本越来越少,我们感觉自觉的力量如此渺小。我曾开玩笑地说过,我不喜欢每周过星期,因为我不知道过完星期后,学生还能剩下多少个。而我也不可能像电影中叙述的那样,自己去把他们找回来,因为每个人离开都有一个难以解决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是会煽情的人,学生走后,我们更多的会想着留下的学生。我们会想办法尽量保证剩下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比如趣味课题的设计、主题班会的开展、课外活动的举办、日常生活的交流。我们做这些就是不想留下遗憾,总不至于学生辍学之后,四个人感慨之余,一块潸然泪下吧。而经过近三个月我们与同事的努力,学生辍学现象逐渐减少了。前些日子桌上摆放的核桃、山楂,最近作业本中的天气变冷提醒条,以及每天见面都能听到的问候,细微琐事,却总能使我们心头一热,转化为我们对支教的坚定。
  虽然来了不足4个月,但我总觉得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用心地做一件自认为值得的事情,竟会有一日三秋的感觉。个中经历,每每想行于笔端,但又不知如何下笔,所以只好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做一些描述,以此告诉大家我的一些感受。最后,用苏轼的《定风波》作结,与君共勉。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供稿单位:校团委    作者:彭清萍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小凡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