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来祥(1929~2011),山东青城人,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际美学学会十二、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五次应邀参加国际美学大会。
周来祥家中兄妹八人,家庭境况不是很好,靠父母的勤劳仅能勉强度日。周来祥在学生时代备尝了求学的艰辛和失学的痛苦,但也培养了他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性格。1949年他考入华东大学,1951年又转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53年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其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1961年至1963年,周来祥在北京参加了高教部组织的高等学校美学教材《美学概论》的编写工作,在此期间经常求教于中国美学界赫赫有名的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又朝夕相处地和当时的青年学人叶秀山、李泽厚、刘纲纪等相互交流切磋。1963年,周来祥回到山东大学开设了“美学原理”课程,把自己的思想成果融入到教学之中。作为教学依据,周来祥编写了《美学三讲》和《美学论纲》,这成为后来和谐理论的构建基础。
80年代到90年代初,周来祥以厚积薄发的激情连续出版了《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学规律》、《论中国古典美学》等论著,并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共计450多万字,形成了在中国当代美学界独树一帜的和谐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当代美学界有了自己的重要位置。这一阶段就是和谐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或者称为和谐理论的体系阶段。
1984年,应国际美学大会主席的邀请,周来祥参加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美学大会,这是中国美学家第一次出席这一四年一次的最高水平的世界美学会议。1995年,他又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赫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美学大会,并连续被选为国际美学学会执委会委员。他向大会分别提交的《东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比较》和《东西方古代和谐美理想的比较研究》论文,向世界阐释了中国美学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观念体系,以及中国美学的历史风貌和世界贡献,引起了世界同行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为中国美学走向了世界作出了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周来祥的研究重心由和谐范畴转向崇高范畴,90年代中期又对“丑”和“荒诞”作了重要的规定和阐释,完成从体系时代到后体系时代的自我超越。1987年,周来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美和崇高纵横谈》一文。文章详细论述了美与崇高的逻辑与历史关系,给予了崇高和美(狭义的)同等的地位,并将对崇高的研究与美学和艺术发展真正结合起来,使其由范畴转变成时代的审美理想,显出更加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丑”,周来祥认为它作为美的对立面,在本质上参与一切美,作为一种“活跃的要素”和“辩证的否定”创造、丰富着美,是近代美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同样,荒诞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论观点也就可以得到解释了。1987年周来祥创立了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并兼任所长,同时还当选为山东省美学学会会长,积极地研究美学,弘扬审美教育。1995年,周来祥还创办了《东方审美文化研究》丛刊,大力提倡中国和东方审美文化研究。
1998年和2001年,周来祥又分别参加了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举行的第十四届和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美学大会,提交论文并作了大会发言,向世界积极宣传中国美学和东方美学,并提出只有东西方这两种文化、两种美学的共同发展,才能有完整意义上的世界美学,才能有真正的全人类的美学。周来祥认为,我们既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全球化绝不是西方化,民族化也不是古代化,不能让过时的东西绊住我们前进的脚,而应是东西方文化、美学在碰撞交融中竞放异彩,共同创造的硕果。他的这些看法引起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并给予高度评价。
2005年以后,周来祥连续发表一系列关于二元对立思维的文章,在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思维”的概念,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开创了辩证和谐大发展的时代。
2010年,山东大学为表彰周来祥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培养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授予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荣誉称号。
2011年6月30日周来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和谐美学理论是一个大的思想体系,它包含哲学美学(一般美学)、文艺美学、中西比较美学、中西美学史、审美文化史、学科系统以及和谐美学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关系研究等子体系。和谐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发展,表现在六十多年来周来祥不断将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一直致力于理论性的创新发展和体系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体现在“美是和谐”思想观念的丰富与发展之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和谐美学理论大体系的构建之中,在和谐美学思想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同时,又表现出对当代中国美学思想的推进和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和谐美学在理论上的贡献,首先是提出了美是和谐的命题。和谐美学以和谐为美,以和谐理念为美的理想,以和谐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主体与对象、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人与自身、感性与理性、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作为美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人生最高的审美境界。当然,和谐美学在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时,主要是从哲学、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1986年又进一步扩大到文化领域,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文史哲》1987年第2期),到2000年新千年开始,周来祥又期待着“和谐美的理想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主潮”(《新千年和谐美畅想曲》,载2000年1月13日《光明日报》),可以说近六十年来,周来祥一直在向往着和谐,期盼着和谐,也将和谐理想作为毕生的追求。
和谐美学以和谐为核心,展开美学范畴的辩证运动和逻辑构架,这是它的根本特点。从范畴的纵向发展看,是从古典素朴的和谐美,经近代的崇高(以及现代和后现代的丑与荒诞),发展到社会主义新型的辩证的和谐美,这通常被称为“三大美学”。从更加严格的逻辑结构看,美的对立面,不是崇高,而是丑。“美是和谐,丑是不和谐,反和谐。”崇高与荒诞都是过渡性范畴,崇高是由和谐向丑的反和谐的过渡,荒诞则由反和谐的丑趋向于新的和谐。在这里,无论是美的动态发展,还是静态的逻辑结构,都是以和谐为轴心而展开的。这是和谐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美学的主要创造,更是它与实践美学、生存美学、生命美学等的不同之处。因此,北京大学闫国忠教授认为和谐美学是20世纪中国创造的六种“美学模式”之一(《中国需要美学》,载1999年10月13日《中华读书报》)。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称赞周来祥“独树和谐美的大旗”,“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巍然挺立于美学之林,为中国美学界增光添彩”(载1999年3月12日《光明日报》)。学术泰斗张岱年先生也给予高度评价:“周来祥同志提出‘美是和谐’,这是中西两千年美学思想的深刻总结,非常精湛,非常正确”,“是对当代美学的一项重要贡献”(载1999年8月13日《光明日报》、199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美是和谐的本质论与“三大美学”说为文艺美学的体系展开提供了前提。从一开始,和谐美学就把艺术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之一,把和谐美学原理运用于艺术问题的研究,便形成了文艺美学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和谐美学形成时,文艺美学的体系也就同时诞生了。早在1984年,周来祥就出版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学规律》,成为学界最早研究文艺美学的学者之一。2003年,《文艺美学》出版,被誉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美学学术论著”(陆贵山评语),“对文艺美学的发展有奠基作用”(邢煦寰评语),是“该领域具有奠基性意义的优秀成果”(傅谨评语)。
周来祥是中国当代比较美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很早就开始关注中西方美学的不同特色,《中西古典美学理论比较研究》(《江汉论坛》1981年第2期)一文是国内第一篇宏观、系统的中西比较美学文章,《中西比较美学大纲》(与陈炎合著)则被国际美学学会副主席马齐雅诺教授誉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比较美学专著”,具有开拓意义。经过近二十余年的研究,周来祥已经建立了一个在国内较为领先,在国外有重大影响的中西方比较美学体系。
在对审美和艺术形态的发展进行充分的考察之后,周来祥主编了《中国美学主潮》和《西方美学主潮》这两部极具和谐论思想特征的美学史论著,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把中、西美学发展的历史面貌描绘出来。90年代后,美学界对美学的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定位,对它的研究对象、范围、范式、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调整,周来祥主编《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历时十六年,终于在2007年完成出版了目前学界第一部既有核心观念和理论体系,又是讲述时间最长的审美文化通史,《人民日报》文章认为是“是我国现当代第一部全面系统探索和弘扬中华文化和谐传统的鸿篇巨制”(载2009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和谐美学思想理论大体系不但体现于美学理论本身,而且在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乃至社会实践之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和历史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理论发展中的建构意义、学术追求中的启示意义以及思想传播中的实践意义之中。
周来祥先生是美学界为数不多的一个贯穿中国美学六十多年发展史的美学家,像他这样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开始,一直站在美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从未中断过美学的思考、科研和教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创立的和谐美学思想,从提出到完善,从抽象到丰富,再到一次次的超越,为中国当代美学贡献了极具理论价值和学术特色的一个美学思想体系。和谐美学思想理论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深奥的哲学美学思想,又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可以行之有效的观念和方法,周来祥就曾说和谐美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既能领起美学研究潮流的又能解决美学实际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美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超出了美学学科本身,周来祥所提出的“美是和谐”的观念,“和谐思维”的方法论,以及他所倡导的“和谐”精神,必将产生更加深远和广阔的影响,这也是周来祥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所具有的更大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