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重要回信三周年 | 胡友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美学知识体系而努力奋斗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3日 11:36 点击次数:

编者按: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高度肯定了70年来《文史哲》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进一步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使命,并对办好高品质学术期刊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学校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和学术兴校战略,努力把学习成效持续转化为推动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近期,学校特约部分学院和教师代表撰写感言,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文学院教授胡友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美学知识体系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不仅是对《文史哲》编辑部多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鼓舞和激励,体现了国家对人文学术研究和中华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过去几年,我所在的山东大学生态美学研究团队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在生态美学领军人物曾繁仁教授的带领下,立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对西方当代生态美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以跨学科视野分析我国生态美学研究现状,系统阐释了生态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合法性问题、生态整体论等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基本问题,为生态美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探求方向;以弘扬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为己任,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寻求中国生态美学与存在论美学的互释与会通,力争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外,建构起一种以生生哲学为核心的、原生性的、具有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范式———生生美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深入分析“自然的人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推动建构以“实践”为中心的生态存在论美学,将生态美学的理论构建与具体的生态实践相结合,探索生态美学的实践化道路,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回信的鼓舞下,我们团队获得了以“生态美学”为主题的五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学术成果被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环境美学”词条多次引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不仅为学术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始终谨记这一教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围绕“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课程思政总目标,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文学生活馆”“美育文化月”等一系列实践教学品牌活动,厚植理想信念,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围绕文学培根铸魂的功能、“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生态文明建设等,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最新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推动“课程思政—科研—教学—实践”四维融合,凝练出“教研践行”一体化的课堂创新路径,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美学拔尖研究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韩国成均馆大学结成学术合作伙伴,多次开展学术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前瞻性和学术的创新性,也以此为契机,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培养文学拔尖人才方面,我们创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理想信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研究者,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美学知识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教诲,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弘扬中国精神贡献力量。


【供稿单位:人文社科研究院    作者:胡友峰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冯刚 张穆楠 赵方方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