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汉语诠释学:批评反省·视野凝聚·当代发展”高端论坛在青岛举行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1日 08:26 点击次数:

[本站讯]8月22日至26日,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编辑部,在山东省青岛市鳌山湾畔举办“汉语诠释学:批评反省·视野凝聚·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

24日至25日,“汉语诠释学:批评反省·视野凝聚·当代发展”高端论坛举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主持开幕式,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北京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教授洪汉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分别致开幕词。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洪汉鼎教授、张江教授。洪汉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诠释学解释概念发展的三阶段——再论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明确地划分了诠释学概念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即最初的诠释学聚焦于宗教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之“阐释”(Auslegung);启蒙运动期间诠释学转向了强调理性和逻辑分析的“说明”(Erklärung);现代当诠释学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到“阐释”概念。张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汉字“阐”与“诠”的区别》,从汉字字源、字形出发,围绕“义”与“意”这组中心概念,结合“阐”与“诠”、“解” “理”与“性”、“通”与“达”、“通”和“达”“衍”等多组中国阐释学的基石性概念。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丁主持该环节。

23日的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梁乐睿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以“从正典到经典:中国经典诠释学存在论视域的转换”为题进行报告,围绕正典与经典之别、诠释文本的存在论转化、经典诠释的现代性要求、中国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古典文献从“正典”向“经典”的存在论转换过程,以及这种转换对中国经典诠释学意义的重塑。

25日的第三场大会主题发言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宋开玉主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清良以“凡‘文’皆‘象’——一种源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文本概念”为题,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本理念,将“文”视为“象”,即一切文本都是象征性的表现,他强调文本不仅是文字和内容的集合,而是承载和传递文化、哲学和道德理念的媒介,指出通过深入探讨古代文本理解方式,可以为现代诠释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强化文本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克宾以“周敦颐《太极图》学术渊源与儒道之辨”为题发言,讨论了《太极图》的起源和其在儒学和道教中的地位。

第四场大会发言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冯波主持。安徽大学教授张能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卫平、深圳大学教授景海峰分别作题为“存在理解的倾听——伽达默尔的‘倾听’与‘倾听哲学’论析”“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辩证法与解释学”“汤一介先生中国古典解释类型释义”的报告。张能为教授阐述了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哲学观念,强调理解是通过倾听而非仅仅通过视觉观察实现的,其文章深入探讨了从视觉到听觉的转变在哲学上的深刻意义。何卫平教授探讨了施莱尔马赫如何通过其伦理学、辩证法和解释学的相互关联,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强调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不仅仅是文本解读技术,而是深植于其广义伦理学和辩证法的方法论之中,显示其作为哲学解释学先驱的重要地位。景海峰教授探讨了汤一介对中国古典解释类型的分类和方法,指出汤一介所提出三种主要的解释类型,即历史性解释、哲学性解释和政治性解释,反映了中国古典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第一分会场,四场会议分别以“中国诠释学的建构”“西方诠释学中问题研究”“伽达默尔与西方诠释学”“佛教、魏晋玄学与诠释学”为主题展开讨论,分别由《社会科学》副主编周小玲、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讲师马晨、《世界哲学》编辑部副研究员晏扩明、浙江大学特聘研究员李明书主持。围绕中国诠释学建构问题,中山大学(珠海)教授蔡祥元将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概括为一种独特的工夫论诠释学,凸显出文本诠释的义理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金健人立足中西古代书写条件的差异,为中西诠释学异相殊途的成因提供剖析。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张小星提出儒家情感诠释学这一概念并给出初步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王骏以德行诠释学为例,勾勒出中国经典诠释模式的特征及其作用。针对西方诠释学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牛文君强调诠释学的实践维度,辨析了诠释学在三重意义上的应用。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永刚、讲师洪书秀,上海电力大学讲师王冠等针对苏格拉底的反讽式直言与隐微论、艾柯的过度诠释理论以及个人同一性问题的伦理学意蕴展开探讨。关于伽达默尔与西方诠释学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邵华、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杨东东、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讲师刘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荆晶、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祁伟分别发言。基于诠释学与佛教、魏晋玄学的对话,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坚、副教授李海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杰、博士研究生张静展开研讨。

在第二分会场,四场会议分别以“诠释学诸类型研究与构建”“历史、艺术与诠释学”“中国经典的诠释”“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为主题展开讨论,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网哲学频道主编李秀伟、《天津社会科学》编辑孙誉奇、《浙江社会科学》编辑戴道昆、韶关学院副教授王慧茹主持。秦明利教授结合文章“‘共在性’数字诠释学理论构建”,探讨了数字化环境下的理解碎片化问题,提出一种崭新的适用于数字时代中重构多元共生的存在方式。黄小洲教授认为海德格尔通过解构黑格尔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将其哲学从理性化转向非理性化和神秘化,从而挑战近代西方的主体论形而上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张丽丽将《易经》在西方的诠释史分为了四个阶段,并展望了西方解易的未来样态。丁洁云发言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物质诠释学桥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狄尔泰鸿沟。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铁小茜探讨了瓦蒂莫将虚无主义融入诠释学的虚无主义诠释学,并试图重新界定诠释学的理性属性。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祖辽分析了历史叙事在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角色和意义,指出罗尔斯的历史叙事的运用,关键在于如何在康德式建构主义中融入这些历史元素,使之与理论构建产生互动,从而理解政治哲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曲阜师范大学讲师宋凯丞分析了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安徽大学讲师李鑫结合《亨利论抽象绘画与生命》一文展现了亨利基于康定斯基的理论,是如何通过抽象绘画揭示生命的内在不可见性的。中山大学(珠海)教授邓联合就《庄子》的注疏诠释发言。西华师范大学洪兆旭讲师、黑龙江大学副教授陈莹分别以《系辞传》和《贲卦·彖传》为文本依托,阐述了系辞中的“语言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概念。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方浩范以“脱-朱子学”为线索简述了阳明学在朝鲜半岛流传过程中诠释进路的转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程倩春、副研究员王双洪分别就劳埃德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现状与挑战发言。

25日,闭幕式举行,傅永军教授和王丁教授作总结发言。梁乐睿副教授主持闭幕式。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北京社科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珠海)、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宋陆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普布普赤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