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陈军教授谈中国话剧接受史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4日 19:56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1日晚,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军做客第384期“新杏坛”,于知新楼作了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中国话剧接受史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刘方政主持。

讲座伊始,刘方政教授对陈军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作介绍。

陈军教授结合自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经验,着眼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分享了中国话剧接受史领域的研究心得。他首先介绍了中国话剧接受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陈军教授认为,话剧接受是话剧发生、发展以至最终完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中国话剧史构成除了文学史、演出史以外,还应包括接受史。中国话剧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无法单纯从“戏剧内部”解释清楚,因而需要从“戏剧外部”加以观察和阐释。就此而言,话剧接受这一视角能够丰富中国话剧研究的思考维度。陈军教授指出,话剧不仅是一种文学或文学形式的存在,同时也是一门复杂多元的舞台艺术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资源与社会文化存在。为此,话剧研究应从传统的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戏剧文学研究延伸到以导表演(含舞美)等演剧实践为主的舞台艺术研究,再进一步拓展到以读者/观众接受为核心的戏剧文化研究。

随后,陈军教授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探讨中国话剧接受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认为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由于最具有社会性、群体性和公共性,是接受美学研究的理想对象。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概念、分析框架虽然可以借用,却无法完全恰切地指导和解决中国话剧接受的客观实际,存在着理论自洽的问题。姚斯的接受理论主要关注诗歌、小说等纯文学的接受以及接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话剧这种视听文体的接受有其特殊性。陈军教授还结合具体个案,从中国话剧接受的本体论、构成论、主体论、特征论等方面分析其独特性,探寻中国话剧接受的规律性,探讨如何将接受美学的一般原理同中国话剧发展的特殊性有机结合,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接受美学,改善西方理论在中国话剧研究中的“话语失调”问题。

讲座最后,陈军教授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话剧接受的研究范式、基本路径和研究难点等问题。接受研究是对作品反馈和评价的动态考察,它始终把观众(读者)作为戏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作家、作品、演出并行)加以研究,注重读者/观众对作品演出的反馈作用,构建戏剧内-外互动研究的新范式。陈军教授认为,中国话剧接受的研究范式应介于文化研究范式与审美研究范式之间,游走于文学、艺术与文化之间。这意味着要注重对各种戏剧接受现象的“深描”,既要梳理清楚某一接受现象的发展线索,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接受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要从史料出发、从对象出发、从问题出发,注意一些典型接受现象、戏剧类型、戏剧流派和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此外,陈军教授还总结了目前中国话剧接受史研究存在的难点。一方面,研究材料的庞杂和碎片化增加了研究难度;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刘方政教授作总结发言。在互动环节,参会师生围绕导表演对话剧的接受、媒介改编与接受等问题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高闻    摄影:米姜雯         编辑:新闻网工作室    责任编辑:蒋晓涵 李梦璐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