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全球交往中的中国文论建设研讨会举行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26日 08:37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21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共同承办的“全球交往中的中国文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分校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副所长高建平,威海分校副校长陈金钊等在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文艺出版社及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学者围绕中国文论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研讨旨在在总结百年来中西文论交往历史,评估中西方文论交流的现状、寻找中西文论深入对话的新的突破点。研讨共设四场学术报告,涉及领域广阔,包括“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论价值、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及文论、中西文论的交往与共生、中国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国际视野五个分议题。会议以开放的学术心态将当今中国文论置于中西方的交流和相互观照中进行对话,深入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论存在的诸种问题。
    在当今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建构中,学者们不但积极吸收当代西方理论,也以开放的视野参与到中国古典文论的当代阐释中。如何从中国古典文论中吸取营养,寻找中国文论自身立足的合理性,杜书瀛认为“诗文评”是中国古代评诗论文的一门特殊学问和独立学科,其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有别于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我们不应再套用西方的学术名称和学科称谓,硬是把“文学批评”加在古代文论的头上,而应还给它本来就有的一个称呼:“诗文评”;“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应该叫做“‘诗文评’史”。毛崇杰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抓住以下几点:超越中心主义的“体用”框架进入多元对话平台;以文本意义还原完善原生态之体系重构;超越语言与思维方式差异障碍,以普遍性诉求,将本土原生体系纳入世界文学与世界文论,共同面向未来。同时文学与政治的关联的老问题,也成为与会学者讨论的焦点,两位美国学者不仅带来了当代西方的一些学术前沿问题,还指出了存在于当今西方的中国研究的一些问题,如徐贲对奥威尔的文学文化批评中体现的文学思想与政治立场做了介绍,郭建指出了西方左翼学者的文化理论中存在的对中国历史真实的有意忽视与误读。陶东风以自己的博客写作为例,指出因为文化批评能够及时抓住当下文化中的公共议题,迅速作出理性评论,以便影响公众舆论,因此文化批评是最能体现公共性的文体形式。另外,与会学者还发表了其它许多新鲜的具有建设性的见解,涉及传统文化、跨文化、文化批评、红色经典、公共知识分子等问题。
    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红军主持开幕式,并在会上宣读了题为“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两种误读方式及其接收效果——以胡适白话文理论的形成及近年来一种胡适研究视角为例”的论文,胡志明教授宣读了题为“德勒兹的‘块茎’文本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论文。  |   ]

【供稿单位:威海分校    作者:魏斌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