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经济学院邀请学者举办系列学术报告会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28日 14:16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经济学院邀请英国曼彻斯特商学院刘赫宁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张昕竹教授,首都经贸大学校长助理、原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和瑞典隆德大学Lars Hansson教授作了系列学术报告。
    5月25日下午,刘赫宁博士做客第10期高级经济学讲座,作了题为“Ambiguous Growth and Asset Prices in Production Economies”的学术报告。刘赫宁博士介绍了资产经济的动机和背景,他对Equilibrium models和Cochrane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变量与资产价格进行了分析,通过介绍Cagetti, Hansen, Sargent and Williams 等4人最近10年的新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DSGE模型的特点。刘赫宁博士在他的研究结果中提到,从观察到的数据看,较高的平均股票溢价(杠杆)和低平均无风险利率匹配;模型产生反周期股票溢价和股票波动性,也波动持续性和集群。他通过各种模型的展示,介绍了Productivity specification模型、Capital adjustment cost模型、Market Equilibrium模型、Social planner’s problem模型、Pricing kernel模型,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校准,并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价值函数迭代算法。在谈及主要影响时,他提及股本回报率、无风险利率和股票溢价的目标和发现,并用周期性变化和可预测性、商业周期的数量等的数据表格和曲线图阐述了如何更好地认识调查结果。
    26日下午,张昕竹教授和戚聿东教授应邀参加山东大学第8、9期反垄断与规制经济学论坛,并分别作了题为“Oracle/Sun(甲骨文公司/太阳公司)并购案的反思”和“我国十二五期间垄断行业的主攻方向:竞争化改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经济学院于良春教授主持。
    报告中,张昕竹教授具体结合“甲骨文公司并购太阳公司”这一在软件行业较有影响力的并购案例,对于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以及并购过程作了详细的介绍。在简要介绍了这一起并购案的基本情况之后,张昕竹教授进一步结合自己作为该案外部独立学家的审核经历,围绕该并购案中的焦点问题,即上方存在于相关市场中的数据管理系统争端详细介绍了有关开源、闭源软件,及调查过程中所应用的具体调查方法。在谈到企业并购的竞争影响力的评定时,张昕竹教授说,并购模拟以及相应的限制性条件均是获得评定依据的重要手段。同时,张昕竹教授具体列举了欧盟在评定过程当中使用过的调查问卷以及企业员工电子邮件查询等新颖的调查方式,以说明我国在反垄断调查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的现状。随后,张昕竹教授结合在甲骨文公司成功并购太阳公司之后所出现的“甲骨文停止对部分开源软件的开发”及“进一步提高了对于应用程序的注册费用”等后果阐明了在反垄断行业事后规制的困难程度,并提到作为经济学家在垄断界定过程当中不仅应掌握垄断结构本身,更应对所涉及的产业有准确的认识。同时,张昕竹教授还提到这宗企业并购案的审定对于国内经济学家的话语权也起到了很好的提高作用。
    论坛上,戚聿东教授从“反垄断行为”与“反垄断结果”的区别与联系讲起,具体提出了“反垄断反什么”、“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具体措施”等极具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首先,戚聿东教授对于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现行的改革机制所存在着的现实问题。提出垄断行业改革作为针对竞争性行业的改革,必然会触及高层利益集团的利益,改革的过程也会困难重重,但是作为顺应可持续发张战略的市场运行结构,垄断行业改革势在必行。随后,戚聿东教授具体结合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司治理形式,对于政策将“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作出了合理评价。在谈到我国现行的垄断行业改革时,戚聿东教授具体指出了十七大所提出来的“加强政府和社会对于垄断行业的监管和监督”在过渡时期的合理性。戚聿东教授说,自1998年实行对于垄断行业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来,垄断行业的规范与初步形成的竞争机制作为一种政治资产保留下来,而近十年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鲜明成效的原因在于,“主辅分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并没有触及改革的核心,并且缺乏相应的执行力。最后,戚聿东教授结合我国电信、石油、金融等独具代表性的垄断行业提出了应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将垄断行业改造为竞争性行业措施的行之有效性与势在必行性。
    26日下午, Lars Hansson教授做客第11期高级经济学讲座并作了题为“Challenges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with Respect to the Neoclassical Paradigm”的学术报告。报告会上,Lars Hansson教授围绕着以下四方面展开讲述:经济的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消费者偏好只对部分外部性起到决定作用,在富裕国家“钱越多越好”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提高,在经济分析中偏好不能作为外生变量。首先,他讲到在什么条件下的经济系统才是高效的问题并指出市场失效的四个原因,即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对于第二方面,他比较了在规范的经济与生态框架下的的生态经济学和在新古典框架下的环境经济学的区别,并重点解释了临界荷载与预防原则。针对第三部分,他提出了钱越多是否一定会带来更多幸福的问题。通过比较美国不同收入群体的幸福感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幸福感的走势得出了结论,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即伊斯特林悖论。最后,对于人们的偏好选择问题,他指出偏好是经济学的内生因素,是社会科学的外生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和社会对话正确地对待并控制我们的偏好而不是不知不觉地被公司的广告等操纵。只有这样,偏好才可能成为分析经济问题的较适当的因素。
    刘赫宁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商学院金融学高级讲师,毕业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获经济学博士,长期致力于金融投资、资产定价等领域研究,在知名国际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上发表论文。张昕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产业组织理论,管制经济学,竞争法与政策等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戚聿东教授,首都经贸大学MBA中心主任,中国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垄断改革、反垄断法的具体实施等领域的研究。Lars Hansson教授,著名环境经济学家、瑞典德隆大学资深教授,早年毕业于隆德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获得隆德大学产业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产业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和教学工作,是瑞典以至欧洲在这方面的高级专家,曾长期担任瑞典政府部门和欧盟的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顾问。  |  |  | 
 |   ]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    作者:文/高莹 肖婷婷 刘奕洁 图/李俣 王剑文 唐红星 苏高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张宁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