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暑期学校讲座:苏轼祈雨的法文化赏析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15日 16:26 点击次数:


    [本站讯]7月13日,法学院暑期学校系列讲座在洪家楼校区继续举行。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傅礼白教授作了一场题为“苏轼祈雨的法文化赏析”的讲座。
    讲座中,傅礼白教授首先解释了讲座的题目,解开了听众心中的疑惑。他从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说起,再提到西南大旱时网民在网上的祈雨现象。傅礼白教授说,作为当代人现代意识应该明确,但网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傅礼白教授讲到,祈雨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很普遍。随后他着重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和学术角度,从苏轼祈雨的时代背景、祈雨的神灵与人之间的关系、政府和人民对于祈雨的态度以及整个祈雨的程序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傅礼白教授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对知识的把握和延伸恰到好处。他从对苏轼祈雨的详细描述联系到中国古代的法律体制;通过对苏轼文学的解读领悟到古代中国君与神的平等地位;通过对古代体制的了解认识到祈雨这种现象是分等级的,既有国家的统一行动,也有地方性小的祭祀。随后他又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祈雨方式,如“鹅头取血”、“虎头骨”、“画龙求雨”等。最后,傅礼白教授说祈雨这种现象是民心所向,天必由之,是中央政府顺应民意保证国家安全和谐的一种手段。
    最后,傅礼白教授总结道:“中国文化是最具包容性和弹性的,在西方你找不到任何一种文化能够与中国文化相比。华夏文化的形成是层层文化积累的结果,她融合了不同部落的文化,形成一种中国多元化的信仰。在现代只依靠社会法律是不能实现和谐的,只有靠信仰,靠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在骨子里的意识形态。任何与此相背离的企图都不可能达到。”讲座结束之后,傅礼白教授与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人的信仰问题”、“西方宪法在中国社会的可适应性”等问题。]

【供稿单位:教务处 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张梦云 梁雯 宋玉玉 隋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王珊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