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国家文化部高度评价《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编纂工作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15日 14:51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由国家文化部和山东省委宣传部重点支持、文化艺术出版社和山东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1979-2008卷)成功发行,并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和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对《年鉴》编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王文章指出,2009年7月温家宝总理签署了《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近几个月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连续播发有关中国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报道,其中对山东省文化产业的巨大成就也有许多表彰。更令人鼓舞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年致辞和上海视察时,都特别强调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成就和“文化创意产业潜力巨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套完整反映近30年中国文化产业理论走向的大型学术年鉴的适时推出,它的意义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对此,文化部要特别感谢山东和山东大学。关于《年鉴》的编纂工作,王文章主要谈了五点看法。
    第一,《年鉴》纵贯1979-2008年近三十年时间,山东大学来做这项工作,是真正不计功利、不计辛苦地在做大事。文化部非常支持这项工作,但主要是山东和山东大学的同志们辛苦努力的结果,感谢李群部长、朱正昌书记和徐显明校长,感谢山东和山东大学的同志。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是一项真正可以称得上是重大成就的文化建设工程,《年鉴》对近3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最完整的总结,是一项重大的学术理论成果。胡惠林等学术名家称赞《年鉴》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这是名副其实的评价。《年鉴》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理论走向的第一次系统梳理,而且是深层次的梳理,学术分量很重。
    第二,《年鉴》选编了早期有关“文化管理”的一些文章和观点,等于理清了文化产业的一个理论源头。现在一般人只看到“文化产业”的理论这一个“泉”,却并不知道这个“泉”的底下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泉”的周围有更大的一片浸润之地,共同汇成了这眼泉水。《年鉴》在学术上的一大贡献,就是把“精神产品”、“第三产业”、“第四产业”、“艺术管理”、“文化管理”、“文化市场”、“文化个体户”、“文化经济”等理论与“文化产业”理论等进行了非常全面,又非常准确的总结。这是需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学术眼光的。所以,《年鉴》对这30多年文化产业理论不仅仅是系统梳理,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术梳理。北大许平教授说,山大的这套《年鉴》占据了文化产业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今后研究文化产业,谁也绕不开这套《年鉴》,这是很到位的评价。现在一般都知道,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使用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文化产业”成为一个主流概念被广泛接受。其实与此相关的学术讨论、理论研究开展得很早。《中国文化报》在80年代开设过《文化市场》专栏,90年代就开设《文化产业》专栏。《年鉴》注重关注那一时期《中国文化报》上的文章,可以看出,《年鉴》在进行梳理时,是非常尊重理论发展的实际走向的,资料的把握非常到位。这套《年鉴》应该说就是严谨、系统、深刻的学术梳理后的一大结果。
    第三,《年鉴》的成功,是各方面努力、支持的结果,但最重要的是母校师生辛苦努力而成的。山大素以“文史见长”,学风的扎实、严谨是有名的,传统文史学科中是这样,在文化产业这门应用学科中,也同样体现出这种扎实、严谨的学风。年度论文分类索引、年度著作索引大约占了《年鉴》一半的篇幅,这是需要下“死功夫”汇集、整理和分类的。现在肯下这种“死功夫”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母校还传承着这种学风,实属难得。“索引”中列了《文化管理》中的文章,这本杂志是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办的,至今已停刊20多年,由此可见《年鉴》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和细致。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范建华对“年鉴”资料的评价是“除了佩服,还是佩服”,许多专家都评价《年鉴》“不图短平快,从基础资料做起”。应该说,这些评价恰如其分。
    第四,《年鉴》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是只对学生做毕业论文有用,也不只是对学者做研究有用。对文化、宣传等部门,对各行业、各文化团体、企业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的文化产业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看了《年鉴》就比较清楚了,而今天的文化产业,和今后的文化产业怎么发展,怎么按照“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怎么避免走弯路,如何从以往的成功中借鉴经验,又如何从失败中规避风险,都可以从《年鉴》中得到一些启示。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套学术年鉴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行业模式、产业实践等,都会产生直接式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长久的。
    第五,1979-2008年各卷的编纂取得了很大成功,2009年卷及以后各卷的工作要做得更出色。现在不少学者都以自己的文章被收录到这套《年鉴》中为荣,把《年鉴》看成是一个很高的学术标尺和很权威的学术载体。胡惠林等一批大学者对《年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明《年鉴》完全可以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权威学术载体。云南文化厅厅长范建华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说明政府部门也是非常认同、非常需要这套《年鉴》的。“文化产业”横跨十几个行业,又是一个高度“全民性”的公共话语领域,全社会都对文化产业感兴趣,为此,我们要努力办出精品,将《年鉴》打造成真正的“双效益”品牌。
    刘玉珠在谈自己的感受时认为,《年鉴》的编纂是一个重大的文化产业的基础性理论工程。中国文化产业在近30年中有了很大发展,我们开始谈文化产业时,有很多禁忌。其最早的一篇论文化产业的文章只能在“内部文稿”发表,还受到很多质疑。现在山东大学的师生编出了1979-2008年各卷这样一大套《年鉴》,这不但是总结过去,对现在和将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山东大学的师生为全国文化产业,也是我们文化产业司做了一件大事,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按文化部的要求,文化产业司将会同文化艺术出版社办好《年鉴》研讨会。文化产业司将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他表示,如时间方便会到山东大学与师生交流和讨论相关工作。 ]

【供稿单位:历史学院    作者:丁培卫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