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金融学论坛:中国货币运行变化及影响

发布日期:2009年06月10日 08:24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8日下午,山东大学第一期金融学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中央财经大学李健教授担任主讲人,作了题为“中国货币运行变化及其影响”的报告。论坛由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曹廷求教授主持,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论坛。
    第一部分,李健教授指出中国金融结构可以概括为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产业结构和以货币为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因此由此凸显的货币及其运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种种指标呈现出使各种货币经典公式与判断依据失灵的“中国货币之谜”,即货币总量高增长下的物价持续低迷。接着,李健教授提出近年来在研究“中国货币之谜”方面的新思路:突破单纯的总量分析框架,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展开对中国货币运行状况的分析研究。
    第二部分,李健教授从分析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年货币运行数据入手,发现中国货币运行轨迹的巨大变化,并归纳出中国货币运行的二个突出特征: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结构变化的“X”型曲线。货币总量增长的“J”型曲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年以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曲线相对比较平稳;第二阶段为1994年以后,M0、M1、M2都进入了一个加速增长阶段。货币总量增长直接导致中国出现巨额广义货币存量。在阐述中国货币结构变化的轨迹的“X”型曲线之前,李健教授定义了货币结构,即不同层次的货币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执行不同的职能,货币结构的变化主要反映货币总量中执行不同职能货币的比例结构及其影响变化。然后从世界层面,总结多国货币运行规律:在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货币结构从交易媒介职能为主转为资产职能为主,具体表现为准货币占货币总量的比重无一例外地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轨迹。中国的货币结构变化从资料来看也具有相同趋势的变化,货币结构中执行媒介职能的货币比重(M1/M2)在下降,从65.24%(1978年)降至34.98%(2008年),而执行资产职能的货币比重(QM/M2)在上升,从34.76(1978年)升至65.02%(2008年),这个比重的变化轨迹形成了一条奇特的“X”型曲线,交点形成于1994年。
    第三部分,李健教授主要分析了中国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货币运行机制的转变。在计划体制下货币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个单一”,即货币需求种类单一、货币职能发挥单一、货币供给主体单一、货币供给渠道单一和货币调控方式单一。在渐进式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运行机制的转变中,我国货币运行形成了一套新的体系:形成了渐进式银行体制改革与双层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转向多元的市场机制、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增强和建立了市场化融资体制及实现货币运行的市场化。金融体制转换后货币运行也出现了六大转变:货币运行的作用由“从属性”转为“主导性”;货币总量增长由平缓稳增变为快速猛增;货币层次结构从M1为主变为以准货币为主;货币运行的主导力量由货币供给变为货币需求;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表现为从物价转变为多种变量;货币调控由直接总量调控变为间接综合调控。
    第四部分,李健教授分析了中国货币运行的新变化及其影响。其中,“J”型曲线下巨额货币存量存在三个问题:中国经济运行中货币化过高而证券化偏低,金融风险加大和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面对巨额的货币存量问题,他建议政策层面应更多地关注如何适当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货币金融资产的比重;面对货币结构变化问题,建议调控部门要更多地关注货币需求,需要针对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施加作用,将居民和企业等经济主体纳入调控对象的范围;针对货币均衡的反映与衡量问题,建议将资产价格和相关金融指标纳入物价指标,对货币运行及其均衡状况做出相对全面准确的判断和衡量;针对货币与宏观调控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货币调控的时候不仅要盯货币总量,还要关注并调整货币结构。
    报告结束后,李健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讨论。  |  |   
]

【供稿单位:经济学院    作者:文/李祥源 李明辉 图/陈文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文峰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