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第116期海右学术论坛在管理学院举行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30日 14:34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8日,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管理学院承办的第116期“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举行。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6级博士生刘璐、常宏健作主题发言,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惠馨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应邀出席。
    首先,杨惠馨教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两位主讲人,高度评价了两人的学术成果,表达了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来营造良好学术交流氛围的期望。接着,刘璐博士作了题为《企业外部网络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学术报告。她从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研究背景谈起,指出横向合作研发逐渐代替传统纵向合作成为企业博弈后的帕累托最优,与此同时,知识网络研究的出现及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为此次研究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由此,其技术路线展示为:通过对于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会,其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逐渐展露。她回顾了以往相关企业绩效研究的情况与不足,结合企业绩效研究的产业内外部环境研究相结合、资源与能力相融合等新趋势,重申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性。紧接着,她从基础的概念界定、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向大家介绍了其创造性以吸收能力作为中间变量,通过企业外部网络变化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她运用文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在复述了现有的吸收能力作用过程模型后,提出自己的概念模型:将中间变量吸收能力从认知价值、获得资源、理解内化、开发利用四个维度细致分解,其中前两者属于潜在吸收能力,后两者属于现实吸收能力。该模型有效地解释了理论界目前存在的相关结论矛盾的原因。之后,刘璐介绍了其问卷设计和运用调查访谈法进行调研的具体情况,以及随后对回收问卷的SPSS统计分析,通过信度效度的检验、因子分析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到了最终结果,对之前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同时对于小型企业以及中大型企业的具体问题,运用模型作了相应的解释,充分体现了模型的现实意义。其后,她对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作了探索性分析,对模型进行修正,体现了其治学的严谨和认真。最后,刘璐对于研究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表示在问卷过程以及动态研究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尝试。
    随后,常宏健博士作了题为《项目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研究》的报告。常宏健从项目管理的历史背景着手,结合其在问题提出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基于项目失败率高的现实以及失败主要原因为项目利益相关方协调问题的结论,他开创性地引用系统论中的协同学说研究项目中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机制的建立,以及相关协调度的测评。他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将项目定位为中间性组织,进而通过协同学理论探索项目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的作用机理。通过项目系统函数,寻求当内部运行引发巨涨落从而得到序参量带来的结构升级,以此实现由初始无序系统向理想协同系统的升级。对于其动力系统,他引用了蝴蝶效应的解释,并且解释为混沌现象或者非线性。进而,他以关系要素确定、显隐性协调的双轨则理念、协调机制动态特性为前提,进行项目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的构建,通过合法性、权力性、主动性三个维度,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分类为确定型、预期型、潜在型,利用公共关系的分类协调管理达到协调目的。而内部利益相关方因为其与外部利益相关者除社会关系之外存在交易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协调机制。之后,他结合实际,放弃指标体系赋权而借助和谐度的理念方法对于构建的协调机制进行协调度进行测评,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最后,常宏健就其创新点与不足点进行回顾总结,提出对外部利益相关方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想法。
    整个论坛一直在宽松的学术气氛中进行。通过这次论坛,优秀博士研究生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在场同学收获良多,有效推动了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积极性。]

【供稿单位:研工部    作者:白晶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文峰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