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北大乐黛云教授做客“稷下风”讲坛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05日 08:44 点击次数:


    [本站讯]6月4日,北京大学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乐黛云女士在图书馆一层报告厅做客山东大学“稷下风”学术论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西方文化的反思和中西文化的第三次相遇”的报告。
    报告中,乐黛云教授首先从中西文化的前两次相遇说起,分析了前两次文化相遇结果及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她指出,前两次文化相遇总体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第一次为康熙年间利马窦来访中国,但因彼此对自身文化的坚持而未能深入;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中国对西方文化的盲目仰望,不重视自己本身的文化而造成失败。随后,她谈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的中西文化的第三次相遇。她说,这次相遇是由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共同支撑的。物质基础,就是世界的全球化,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距离也相应缩小。而更重要的是精神基础,这种基础,基于西方文化对自身的反思。乐黛云教授就西方文化对其自身的反思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西方文化的福祉也包藏着他们的祸根。乐黛云教授说:“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的思想,使资本控制了科学,而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超越了人所控制的范围,使高度文明变成了高度野蛮。这一点,从不断燃起的战火中可以看出。”接着,乐黛云教授对美国人文学者对“美国梦”和“欧洲梦”的阐释作了详尽解说。“美国梦”与“欧洲梦”并非文化的地域差别,而是不同时期的历史观不同。“美国梦”就是取得最大的自由,从而挣得更多的钱。“美国梦”提倡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但“美国梦”的本质在于“粉碎他人的梦而成就自己的梦”,这种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欧洲梦”,则是强调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即对主观幸福感的追求。乐黛云教授把“欧洲梦”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人越有钱越没自由;二是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融入社会交往才能赢得自由;三是个人修养,精神财富应取代物质欲望而成为人们的追求。这种反思抨击了文化霸权主义,而提倡了文化的多元全球化,并通过回顾找到了从启蒙运动以来历史发展的弊端。这就使得他们回到文化的源头,寻找新的参照系重新审视过往的文化。这些就促成了西方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最后,乐黛云教授对中西方基于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介绍了比较文学对于文化发展的作用。她说,比较文学是跨文化、跨学科的一种文学研究,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
    报告结束,乐黛云教授还就同学们关心的有关问题作了细致的回答。此次报告会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同学们受益匪浅。 \]

【供稿单位:学工部    作者:王麟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白杨 传成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