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整合建构齐鲁文化多媒体资源库打造语言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品牌

发布日期:2012年02月16日 16:15 点击次数:

  齐鲁文化素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美誉,兼有中原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点,在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数千年来齐鲁文化形成了儒学与诸子百家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特色,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构建成浑然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结构系统。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兼顾整合齐鲁语言文字资源,建立多媒体资源库,为打造语言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品牌,做出不负于时代使命的贡献。
  第一,重视语言的文化价值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符号系统。在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被赋予了新的信息属性和功能价值:逻辑思维的工具、认知交流的媒介、智力开发的工具、科技发展的基础、文化传承的载体、信息处理的重点、民族心理的寄托和国家主权的象征。
  语言是文化的化石,积淀了丰富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性的信息,在历史考古、民族融合、地理城市演化等研究中具有重要实证价值。语言不仅是国家资源和软实力,当它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便会形成信息产业而变成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硬实力。
  第二,挖掘山东省方言的资源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底《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每个人都有权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母语来表达思想,创作并传播作品。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官话。根据历史语音演变规律,100多个县市的方言划归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等三个次方言区。国家语委启动的“有声语言资源库”工程是保护和抢救方言资源,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找到山东方言有声语言资源库建设的新思路、新理念,为有声语言资源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
  第三,构建语音文字多媒体资源库
  多媒体不仅是信息革命带给我们的视听体验和感官享受,而且是新生代受众的信息媒介和认知方式,必将成为主流媒介和文化产业的基础资源形式。
  因此,应秉持“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努力挖掘整合山东省语言文化资源,特别是乡音俚曲、传说掌故、逸闻趣事等,将其纳入山东省文化产业建设系统工程中,因为不如名胜遗迹受到普遍关注,更要加倍爱惜珍视。
  第四,成立省直“齐鲁语言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
  语言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新兴事物,涉及到“文、史、哲、理、工、医、农、林、牧”等诸多学科,也涉及到“政、产、学、研、社”等诸多领域和部门,很难找到一个统领全局的归口部门。所以,可以模仿“国家汉办”的模式,成立省直“齐鲁语言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以负责组织协调、规划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接受省委省府直接领导,下设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以及新闻、出版、媒体等领域。充分体现和适应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特点,形成集思广益、优势互补的知识结构。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与“中华文化标致城办公室”合并,在新的理念和平台下为山东省语言文化创意产业做出新贡献。
  第五,设立齐鲁语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
  作为非盈利组织,可以吸纳海内外华人捐助,用于大学生创业和语言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及创意产业开发。加强并扩大与台湾及海外的联谊、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参加齐鲁语言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工程。
  第六,整合优化齐鲁语言文化创意产业网链
  语言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纵横交错、互生互动的复杂性系统,具有多维立体“网链”结构特点。从剧本创作、广告创意到旅游景点导游词翻译;从文化纪念品设计制作到文化用品、收藏、办公、特色食品开发;从动漫、游戏的研发到衍生用品设计营销等等,都应按系统工程方法,统筹兼顾、明确定位、优化组合、系统研发。
  第七,“政—产—学—研—社”结合的市场化模式
  语言文化创意产业是信息社会的新兴产业,具有低碳、无烟、无污染,高智能、高技术、高回报特点。齐鲁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不仅对文化传承、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而且对于人才培养、人格陶冶、情感修养、道德升华等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必将受到国内社会大众和海外异文化受众的普遍欢迎。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大汶口文化、管仲、晏子、曹刿、信陵君、墨子、孙膑、鲁班、神医匾鹊以及王羲之、王懿荣、李清照、辛弃疾……齐鲁大地灵性滋生化育的历史文化名人群星璀璨,为语言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造灵感。
  我们已有了《大染坊》、《闯关东》、《大羽华裳》、《蒙山沂水》、《圆明园》、《孔子》等文化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只要坚持“政、产、学、研、社”统筹兼顾市场化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方向,坚持传承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就一定能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繁荣于当代、造福于后世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瑰宝。

【供稿单位:《山东大学报》2012年02月15日    作者:盛玉麒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东红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