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中科院研究员王旭光谈非挥发性存储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19日 10:33 点击次数:


    [本站讯]7月18日上午,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旭光博士做客“先进材料的国际化趋势”项目,以“纳米时代的非挥发性存储”为题作专题报告。
    报告分为六大部分。首先王旭光博士从文学和材料工程两个角度,解读了非挥发性存储的含义和历史发展过程,指出非挥发性存储技术一直沿高容量、易传播的方向发展。第二部分,王旭光博士简要论述了半导体存储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情况。他以日常生活中的半导体存储设备为例,介绍了从半导体纤维到日用设备的制备过程。他说,闪存元件的发展原受计算机CPU技术发展推动,每两年或一年半或18个月更新一回,由于CPU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存储器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闪存元件发展的第一要素。同时,王旭光博士还介绍了单层单元(SLC)和多层单元(MLC),比较分析了NOR阵列结构和NAND阵列结构的不同原理和应用。在报告的第三部分,王旭光博士就关于sub-10nm的材料议题进行了阐述。他向大家展示了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沟通热电子注入效应示意图和fowler nordheim公式应用示意图,指出闪存的机制好,但其本质是自我破坏的过程,而电子冲撞界面导致的缺陷是实现破坏的关键。此外,他还分析了NOX对单元耐久性、阵列耐久性和记忆功能的影响。第四部分,王旭光博士提出了终极存储技术的发展要求,介绍了电子自旋式磁矩转换存储技术和三维存储工艺,并分析了终极存储的发展道路。之后,他主要阐述了固态存储技术,指出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与缓慢增长的存储速度的矛盾关系,通过对比传统磁性存储技术和固态存储技术得出,固态存储技术具有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尺寸灵活等优势。最后,王旭光博士结合自身学习研究经历,针对国内材料工程现状,向同学们提出塑造“正直之人格、创新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要求,并希望同学们创造区别于别人的人生价值。
    王旭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材料系,硕士毕业于美国Rice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电子工程系。从事半导体存储技术研究10年,承担过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ARCO、SRC等多个科研机构的半导体存储器的研究工作。对于传统闪存以及各种新型半导体存储技术如电子自旋磁矩,阻变存储,铁电存储等均具有第一手的研究经验。]

【供稿单位:暑期学校记者团    作者:金希晨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卢琳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