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台湾两学者在文史哲研究院作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8日 10:33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7日,著名学者林安梧先生、伍振勋博士做客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在知新楼1915学思堂为师生们分别作了题为《“话语”“思考”与“方法”:中国人文诠释学的根本论题——关于文史哲研究的一些心得和理解》和《荀子为什么“非”子思、孟子》的学术讲座。这两场讲座是文史哲研究院为庆祝建校110周年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的一部分,也是为2011级新生举办的学术洗礼,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院长傅永军主持了讲座。
    林安梧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人文研究之话语:古典生活话语、古典学术话语、现代生活话语和现代学术话语。他认为,雅与俗,古典与现代,生活与学术话语之间是彼此联系而不是断裂的。作为研究者,不能只停留在对古典话语了解的层面上,而应把古典话语转化为现代学术语言。他说,中国哲学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将会固步自封找不到出路。把古典话语转化成现代话语,或者不能尽其义地充分表达其意蕴之总体,但却因与现实世界沟通在一起而起了新的作用。林安梧教授还谈到“话语诠释学”和“文化主体性”,他表示,“我们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不能做别人的陪衬。”林安梧教授又谈了中西形而上学的对比,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之研究等几个问题,认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注重对原典的研读,才能真正培养语感,从原典里看到自己独到的东西。
    伍振勋博士严谨而谦逊,在报告中他先点明这篇文章要解决的是思想史的问题而非哲学问题,题目中的“非”是“非难”的意思,然后他以学术讨论的态度,把来山大访学期间成稿的论文《荀子为什么“非”子思、孟子》,从材料的发现、问题的提出、观点的论述到最终成文为在座师生作了较为细致的讲述。首先,他在文章引言部分用《韩非子•显学》《荀子•非十二子》等材料说明了当时孔门弟子思想分流的现象,以及荀子对包括子思、孟子等十二子的具体非难。再次,他在文章的问题提出部分讨论了“荀子‘非’子思、孟子中‘五行’说的几个方面”,包括“五行”是什么,荀子为什么批评子思、孟子“五行”说以及学者对其中“三无句”的两种解读角度、思想史意义与存在的盲点,从而提出从荀子学的脉络解读的新方法,指出荀子异于子思、孟子的源于“君子之学”的两个层面。之后,他在文章的论证部分具体说明了“君子之学”的两种类型:孟子、荀子学习“诗、书”的不同视角,即孟子把“诗、书”当故事之书读,荀子当“王制”之书读。最后得出“君子必辩的道统意义”的结论。
    最后,傅永军对两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两位学者都进行了详尽深刻的解答。对于两场讲座,同学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拓展了视野,更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林安梧教授是台湾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是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的高足,现为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伍振勋博士是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职台湾大学中文系,兼任台湾大学文学院语文中心中国语文组组长。  |   ]

【供稿单位:文史哲研究院    作者:文/高宇燕 崔光红 图/李鹏程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