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台湾著名学者林安梧在哲社学院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08日 14:53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7日下午,哲社学院庆祝建校11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第十二场开讲,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作了题为《比较哲学的正用与误用——从“格义”与“逆格义”的现象说起》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哲社学院院长刘杰教授主持,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报告。
    林安梧教授首先从中西哲学会通视角介绍了“格义”(以我们本土文化为主体,用我们自己的文化概念理解异文化)和“逆格义”(自觉地用西方哲学概念和术语去研究、诠释中国哲学问题)的概念,从而展开了二者相关的对比分析,指出在当前中国哲学的研究中“逆格义”进路的影响是相当强的,并不断地深入到日常生活当中。而且“逆格义下的格义”会使文化的权利掌握在别人手上,这极容易使我们“失去诠释的主体性,因人之理,并立理限事,甚至削足适屦”,从而制造出很多假问题。这使得当前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自觉地“就范”于西方哲学。在文化互动和交流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可能避免使用西方的语汇和术语,如何使东西方哲学相互契合是至为关键的问题。林安梧教授举例阐发了关于对“道”的理解,“格义”进路和“逆格义”的不同进路所具有的不同境意,以及“生”“存”“是”“有”等的理解问题,并对话语表达上得“常道”与“权说”方式作了区分。对比东西方文化,林安梧教授认为应该从基督教传统与儒道佛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论式”进行诠释。他还介绍了牟宗三先生站在中国文化的“主体”立场而非“本位”立场来理解康德哲学的艰辛和独到之处。他认为“说”并不能取代古代的话语,反对中国哲学的古话古说。在诠释文化概念时,他认为像“国民性”等有关文化性格的问题,不是像DNA那样一成不变的东西,文化概念也是在不断地交流和整合赋予新意而变化的。在中西哲学比较中,中西哲学的比较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但在互动过程中国哲学一定要保有自身的主体性参与到国际交流中。讲座最后,林安梧教授勉励“年轻朋友”们一定要多读原典,打好基础,不要被“学术市场”上的不良习气所诱惑。
    报告结束后,林安梧教授和同学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师生们的提问均作了精彩的回答。林安梧教授的儒雅风范给所有师生留下了深刻影响。
    林安梧教授,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高足,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暨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创所所长、《鹅湖》学刊主编、社长,《思与言》人文社会学刊主编、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所专任教授、中央大学哲学所暨中文系兼任教授、通识教育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东方宗教讨论会会长、教育部大学评鉴委员,现为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哲学史方法论、比较哲学、宗教哲学、儒佛论争。  |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文/孙保学 图/王波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