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著名学者古伟瀛做客山大谈后现代史学

发布日期:2011年09月22日 09:23 点击次数:


    [本站讯]9月21日下午,著名学者、原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台大历史学报》前主编古伟瀛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作了题为“后现代史学重要关键词汇释义:细致化、深刻化、精确化”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主持。
    在报告前,王学典教授首先介绍了古伟瀛教授的心路历程及古伟瀛教授在后现代史学方面的卓越建树。在介绍中,王学典教授特别强调指出,对大陆后现代史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正是一手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古伟瀛教授的报告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现代主义史学的反思。古伟瀛教授认为随着后现代史学近十年来的进一步发展及自己对后现代史学研究的深入,现在关于后现代史学的认识较之十年前更加细致化、深刻化、精确化。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史学,就必须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史学本质上是后现代主义运动在史学方面的表现。而要了解后现代主义,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后现代主义将成无源之水。古伟瀛教授认为,概而言之,现代主义史学有四大预设:一、过去之真相可以经由认知主体(knowing subject)透过发现并从内部认知;二、历史真相可由经由指涉的对象相符合而被发现;三、由语言文字来进行书写表述;四、作为自由人文主义者,个人依理性行动,并在行为时有其动机及目的。从四大预设出发,现代史学具有如下特色:直线、理性、进步,大写、单数、及定冠词(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a),科学精神、重视档案等原手史料,真相可掌握、动机可明了、待勤奋的史家去发现,可以如实地表达呈现出来等。就中国传统史学来说,则具体表现为:一、褒贬与经世传统;二、重视人物列传;三、历史作为翼经载道的工具;四、朝廷公权力之介入;五、文字之沉重性。
    在分析完现代史学及中国传统史学的特征之后,在第二部分,古伟瀛教授就一些关键的后现代词汇具体展开论述。在展开前,古伟瀛教授首先介绍了近几年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最新进展情况,特别详细介绍了西方后学理论家孟斯洛(Munslow)及其最新成果。随后古伟瀛教授就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关键词展开论述。如New history(新史学)、Re-constructionist(重构主义者)、constructionist(建构主义者)、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Agency (structure)、alterity/fixed、aporia(impasse)、Author-historian(作者-史家)、Closure and opening(关闭和开放)、Content/story(内容/故事)、Correspondence theory(对应理论)、Discourse(论述、话语)、Emplotment(情节布置)、Epistemology/epistemological/epistemological choice(认识/论的选择)、Ethical turn(伦理的转折)、Event(事件)、traces(痕迹)、 relics(遗址)、Facts(事实)、Fictive(虚拟的)、Form and content(形式与内容)、History(历史)、narrative representation(叙事的再呈现)、Inference(推论)、Abductive inference(外转的推论)、Intertexuality(互为文本,互文性)、Justified belief(站得住脚的信念)、Linguistic turn(语言学的转折)、Meaning(意义)、Narrative/narration(书写/叙事)、Narrative choices(叙事的选择)、Narrative constructivism(叙事的建构主义)、Narrative substance(叙事实体)、Narrative supervenience(叙事的超控)、New emprircism/ist(新经验主义/者)、Objectivity(客观性)、Ontology/ontological(本体论)、Performance/performative(表现)、Poststructuralism(后结构主义)、Reality/realism(真相/写实主义)、Reference/referentiality(参照/参照性)、Relativism(相对主义)、Re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再呈现)、Signifier vs signified(意符vs意指)、Source(史料)、Statement(陈述)、text(文本)、Story/stories(故事/众故事)、The-past-as-history(作为历史的过往)、Trope/figuration(比喻)、Truth(真相)。在报告中,古伟瀛教授对这些关键词在后现代与现代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古伟瀛教授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移动的、有问题的论述。表面上,它是关于世界的一个面相──过去。它是由一群具有当下心态的工作者(在我们的文化中,绝大部分的这些工作者都受薪)所创造。他们在工作中采取互相可以辨认的方式──在认识论、方法论、意识形态和实际操作上都有其一定的立场。而他们的作品,一旦流传,便可能会遭致一连串的被使用和滥用。这些使用和滥用在逻辑上是无穷的,但在实际上通常与一系列任何时刻都存在的权力基础相对应,并且沿着一种从支配一切到无关紧要的光谱,建构并散布各种历史的意义。所以,古伟瀛教授认为,在对后现代的理解中,关键字是通往理解的门户,要弄清楚任何重要的理论或学问,关键字是很好的切入点,毕竟key words本身就有很丰富的涵义。
    最后,王学典教授对古伟瀛教授的报告作了点评。在点评中,王学典教授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西方以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左翼思潮和自由主义思潮相互激荡的产物,特别是在西方1968年学生运动失败后,左翼退回大学后,在思想领域进一步深入贯彻的结果。后现代主义虽然势头强劲,但在历史领域也造成了碎片化的倾向。所以,在学习后现代主义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历史学中“大写历史(History)”的必要,否则就容易完全被后现代主义牵着鼻子走而丧失主体性。
    古伟瀛,1946年生于台北。1969年6月获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1973年6月获台湾大学史学研究所近代史组硕士,1983年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1997年,任台湾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兼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曾为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马堡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等院校的访问学者,以及日本交流协会的历史研究者。现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讲授史学方法论、中国近代史、英文史著等课程,专治中国近代天主教会史和史学方法。古伟瀛教授在后现代主义史学、中国天主教史、中国教会大学史方面建树颇多。著有《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合著)、《台湾天主教史研究论集》、《台湾天主教史料丛编》等,其中《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为中国介绍后现代史学的经典着作。此次古伟瀛教授的系列讲座共有两场,是山东大学名家讲坛系列讲座之一,也是学校建校110周年学术讲座的重要部分。本次为第一场。文史哲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相关专业教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及外校相关学者1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  |  \ 

【供稿单位:文史哲研究院 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王坚 图/刘婷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凯峰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