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做客“尼山讲堂”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06日 10:57 点击次数:


    [本站讯]5月5日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十六讲在儒学高等研究院报告厅举行,来自北京大学的王中江教授作了题为“儒家‘仁’的真谛及普世价值”的报告。
    王中江教授首先指出,儒家之道是“人道”、人文主义和精神之道,儒家人道观的核心是教导人过一种好的生活的学说,这种生活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回家”的哲学,其中最核心的是“仁爱主义”。这种“仁爱主义”关涉到“天人之际”的问题,王中江教授指出儒家的“天人之际”有双重性,一种是“天人相分”,一种是“天人合一”。他特别指出,儒家的“天人相分”并非荀子眼里的天人分别,儒家相信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天下最尊贵的存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道德性存在,而“仁爱”又是其中的关键,这种“仁爱”首先表现为一种“为己之学”的自爱。王中江教授从字源学的角度考察了“仁”字意义的演变,他指出,“仁”首先是一个自我的身心合一的范畴,对自身之外的“同情心”首先依赖于我们自己对自身情感的直接体验和感受,这种对自身的“亲”和“爱”会移植到“别人”身上。继而,他从“仁”与血缘亲情之“孝”的关系、“仁”与人类之爱的关系、仁与“万物一体之仁”的关系等角度逐层地分析了“仁爱”的推括与外化的过程,指出儒家的“万物一体之仁”超越了人类共同体,对所有事物都表现出同情心和爱,这种儒家之爱比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可能还要普遍。最后,王中江教授阐释了“仁”与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普世价值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普遍主义和天下主义,这种价值具有普适性,对不同文明间的和谐共荣具有重大意义。
    随后进行的提问环节中,王中江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诸如儒家之“仁爱”是否具有消极意义、孝与裙带关系、自爱与自利之界定、如何使用出土文献等一系列问题。王中江教授充满激情的演说和风趣幽默的风格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欢迎。报告由副院长黄玉顺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各院系以及其他院校的众多师生聆听了讲座。]

【供稿单位:儒学高等研究院    作者:刘乾阳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京京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