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新杏坛”第90期:毕飞宇谈小说创作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08日 08:11 点击次数:


    [本站讯]12月3日,第90期“新杏坛”在文史楼文艺美学报告厅举行。著名作家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做客“新杏坛”,与同学们畅谈小说创作。讲座由博士生导师黄万华教授主持。
    这次讲座以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当有同学以“幽默”来评价毕飞宇的小说时,毕飞宇说,自己并未刻意去追求一种“幽默”的写作风格,所谓“幽默”不如说是一种“会心”,是读者在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良苦用心下,读到作品某处时的“会心一笑”。接着,毕飞宇对中国新时期的文学进程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新时期的文学思潮生动而多变,这种状况对文学理论和文艺美学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却并不符合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艺术需要天才,更需要时间的积累,过于追求创新而忽视积累的现象,正是中国新时期文学没有出现大家的原因之一。还有同学提出了对其小说《玉米》中两位女性形象的评价问题,毕飞宇说,《玉米》牵涉了他对文革的评判。他试图通过对玉米和玉秀最具生活化的场景描写来说明:文革对国人的影响比想象中要严重和深远得多,玉米和玉秀都是被侮辱和损害的形象,其不同之处在于:玉米既承受侮辱和损害,又将其施加于别人;玉秀则不同,她是侮辱和损害的最后环节——只有承受,没有施加。他说,作为艺术形象,他更喜欢玉米,但是作为一个女子,他则更喜欢玉秀。对于同学们普遍喜欢的短篇小说《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十分坦诚地告诉大家他全然忘记是如何构思和创作这篇文章的,他说,有些作品常常未来得及构思便已经完成了,《地球上的王家庄》便是如此。文学之所以如此迷人就在于其多义性,批评家的读解和作家的构思并非统一的,一些作家无意而为之的作品经批评家的挖掘常常大放异彩,因此文学永远充满着意外和惊喜,也永远充满着多样化的魅力。
    交流中,毕飞宇谈到了自己写作的两个阶段——以1999年为界,之前习惯于夜间写作,作品中“鬼气”很重;之后改为白天写作,作品中的“人气”相应地增加了很多。对此,有同学以鲁迅作品中充满“鬼气”为例,提出文学作品到底应该更重“鬼气”还是“人气”的问题。毕飞宇说,就目前而言,他更希望小说中多体现一份人气,如果能面对现状,对当下生活发言,即更多关注中国人的物质处境、精神处境,那么小说将会有更大的存在价值。针对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对作家写作的影响,毕飞宇认为文化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但气质和性格却是不可忽略的另一股更大的力量,它才是决定作家写作风格的决定性因素。此次讲座虽然短暂却充满了吸引力,令同学们意犹未尽。毕飞宇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讲解令同学们大开眼界,享受了一场文化和学术的盛宴。
    毕飞宇,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是谁在深夜说话》、《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彩虹》、《相爱的日子》;中篇小说《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短篇小说集《慌乱的指头》、《祖宗》、《操场》等。现供职于南京《雨花》杂志社。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三届小说月报奖、两届小说选刊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电视连续剧《青衣》。
  |  |  \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伟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莉荔 瑜理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