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新杏坛:中晚唐古文家眼中的小人物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14日 13:43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13日,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文学院院长叶国良做客新杏坛,并带来一场题为“中晚唐古文家对‘小人物’的表彰及其影响”的讲座。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小舒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中,叶国良教授从绪论、作品、文章特点、原因、结论五个方面对“小人物”如何从历史角落走向历史舞台进行了阐释。
    通过对封建社会早期正史作品的考察,叶国良教授认为,“小人物”有嘉言善行者,因未受到有识之士的注意而大部分“名湮灭而不称”。司马迁的《史记》对隐士、学者、循吏、游侠虽然有所记述,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小人物”,后世的《汉书》也是如此。叶国良教授阐明了自己对“小人物”的理解和界定。他认为在《隋书》以前,“小人物”并不被史学家和文学家重视,直到唐朝,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倡导,“小人物”有嘉言善行者开始受到表彰。
    接着,叶国良教授对晚唐古文家“小人物”传记作品作了一些叙述与归纳,并用生动而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几个精彩的“小人物”传记故事。他认为“小人物”传记作品有三个特点:一、除了个别篇章情节较为曲折篇幅较长外,大部分故事都很简短;二、文章作品在叙事之外,议论文字占了很大比例,因为作家将对传主故事的评说视为文章的重要部分;三、作家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传到后世,更有些作家希望得到史官的采纳,因而在写作时便向史传的体裁贴近。相应的,有些作品确实被史官采纳了,而宋代以后的古文家也写了不少此类作品,有些也被收入正史。
    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叶国良教授认为除了韩柳两位大文豪的影响力之外,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价值观的改变等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他着重阐释了两方面的因素:社会氛围与心理背景、“文以载道”观的具体实行。中国历史发展到中唐时期,曾经掌握政治和学术的门阀力量基本瓦解,平民出身的进士阶层开始上升并成为中国政治和学术的代表。他们由于出身平民,更能理解民间疾苦,他们能欣赏士大夫,也不忽视小民。在此社会氛围与心理背景下,韩愈、柳宗元以“文以载道”观为引导,首开风气之先,作“小人物”传记以表彰其嘉言懿行。后起的古文家跟进,于是在唐代文学中创造出一种前此未有的题材。叶国良教授总结说,中唐以后,有识之士开始重视“小人物”的贡献,这意味着从此“大人物”和“小人物”开始共同谱写中华历史。
    随后,在场同学和叶国良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最后王小舒教授谈了对此次讲座的感受。他说叶国良教授独特的选题和研究视角很有启发性,史学和文学的结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术研究方法,同时强调文献材料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讲座在一片热烈气氛中结束。

  |  \ 


【供稿单位:文学院    作者:王伟杰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志浩 晓臣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