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尼山讲堂系列报告:梁漱溟的修身哲学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23日 08:16 点击次数:


    [本站讯]4月21日,尼山讲堂系列报告在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举行。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史家陈来作了题为“梁漱溟的修身哲学”的学术报告。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付永聚教授担任主持及点评人。
    在报告中,陈来教授分别从对修身之学的基本看法、儒佛修养之学的异同、儒家的功夫与境界和修身实践四个方面展开,具体阐释了梁漱溟先生的修身哲学。作为二十世纪的新儒学大师,梁漱溟对古代儒学做出很多突破性的发展。在第一个方面中,陈来教授提到梁漱溟非常重视“修养”,而这首先就体现在他以“修养”一词来界定东方学术,把握、说明儒佛两家的学术特质。“修养”有两层意义,一是“内向”,即内心上用工夫;一是“提高”,即整个生命的提高。梁漱溟在讨论儒佛两家学问的共通之处的时候讲到:“两家为说不同,然其所说内容为自己生命上一种修养的学问则一也。其学不属自然科学,不属社会科学,亦非西洋古代所云“爱智”的哲学,亦非文艺之类,而同是生命上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在谈到梁漱溟儒佛修养之学的不同时,陈来教授又细分了两个层面,首先,在对生命的体认上,梁漱溟认为儒家学说的特点就是能体味到人的生命的高级的一面,并充分发挥它,因而能与天地同留,乐在其中。而佛家则是基于“人众生莫不有苦”这样一种人生观,深切体认生命低级的一面,能彻见到人生的苦恶是出于“贪取执着”。然后就是这两家修行的功夫和方法不同。佛教倡导破除“俱生我执”,但是儒家并非如此,而是笃于人伦,“以孝悌慈和为教”,处理的“我执”是浅层次的。关于儒家的功夫与境界,陈来教授认为梁漱溟的观点在《东方学术概观》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认为儒学是努力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的学问,而“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正是儒家所追求的较高境界。关于如达到这一境界,梁漱溟又提到了“践行尽性”,所谓践行就是在自身生活中体现,尽性就是把人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显现出来,这两者加起来就要求有力行实践的功夫。而其中他最重视的是“慎独”,慎独功夫到家,自然就可以达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最后,陈来教授评价了梁漱溟的修身实践。他认为从梁一生的文字来看,他是一个傲视不群的人,但他常常能够反省,他的自我批评也很常见,这都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即使在年过八旬之后,梁漱溟还谈到自己的信念功夫。比如他说:“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到来完全接受,不异样,不骇异,不怨不尤”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也”,他还特别提到在听了好友伍庸伯讲《中庸》之后,对“反躬慎独”的了解日益明朗起来。为了真正能担当“中庸”二字,就要保持“敛肃此心,临深履薄”的生活态度。
    报告结束后,陈来教授耐心回答了现场同学的问题,并表示愿意在会后与有兴趣的同学做更深一步的交流。聆听了此次报告的同学纷纷表示,陈来教授的讲解加深了自己对梁漱溟先生思想的理解以及对传统儒学的认识,获益匪浅。  |   ]

【供稿单位:宣传部 新闻中心    作者:文/李凤娟 图/岳士发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志浩 王珊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