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 正文

陈力丹教授:“怎样学习新闻传播学”

发布日期:2008年04月11日 11:57 点击次数:


    [本站讯]有“国内新闻传播学者第一人”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4月10日访问山大,并于当天下午在山大文学院文艺美学报告厅向同学们讲述“怎样学习新闻传播学”,以自己几十年来潜心治学的经验向山大学子传授真经。文学院副院长甘险峰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陈力丹教授早年的求学经历颇为坎坷,文革时期幸运地搭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班车,并于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工作不久,他又考上了中国社科院新闻系研究生,丰富的求学经历为其稳健的学术功底和踏实的治学态度奠定了基础。陈力丹教授至今已完成各类新闻传播学著作18本,截至2007年,他在全国新闻传播学界的论文发表量以410篇位居第一位,被引用次数以146篇高居榜首。他的讲座,正是从学习新闻传播学的方法谈起。 
    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学会游泳
    尽管谈的是新闻传播学的学习方法,但陈力丹教授却从加强社会实践的角度开始了自己的话题。“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同学们首先要努力体验各种职业传播活动,从具体的传媒活动要求出发,没有实践,很难想象新闻传播学是什么,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学会游泳。”关于学术,陈力丹教授认为,既然选择了新闻传播专业,那么同学们就应该利用大学有限的几年,尽心去感受什么是学术,感受学术思维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否则,一旦工作了,就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关心。一般人的新闻入门都是从浏览新闻专业期刊开始的,但目前市面上的期刊鱼龙混杂,他建议同学们可以读一下《新闻与传播杂志》、《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一些学术水准略高一筹的专业杂志,使自己在学术与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作为入门之道,陈力丹教授向大家推荐了三本书,分别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爱德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它们分别从缜密的思维结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三方面,展示了属于新闻传播学的无声魅力。“有些人刚开始学新闻一般都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要么认为这个学科就是学习写作,或者觉得这个学科就是搞关系学,这都是错误的。”陈力丹教授否定了学习新闻传播学的两个误区,建议大家除了常规学习外还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他强调,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职业传播活动,每一个新闻人都应该掌握各种学科的常识,而在学校已经设置的专业课程中,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大众经济学、法学、修辞、历史、地理、科学常识等亦应成为学习的重点。“新闻记者被称为社会活动家,其知识结构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
    没有把握的就一定要查一查
    “大学,就是‘大大’的学。”陈力丹教授用自己曾在文革时谈及但遭到批评的一句话,一语揭示了大学学习的真谛。“知识会使我们产生更大和更多的愿望,而人的愿望越少,他的需要也就越容易满足。”他用孟德维尔的话,揭示出知识与人的欲求之间的关系。“只要接到既定命令,大脑就要驶向既定的思想海洋。”陈力丹教授鼓励大家通过构建自己完备的知识结构,顺利完成工作的需要。为此,他向同学们开出了这样一份书单,其中包括:《现代社会学》(北川隆吉)、《社会心理学》(周晓虹)、《大众经济学丛书》(梁小民)、《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陈彩虹)、《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修辞理据探索》(张炼强)、《人与故事》(高小康)、《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等,内容涵盖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修辞学等多个学科,进一步佐证了其新闻人应当是杂家的观点。陈力丹教授十分看重读书养成对于一名优秀新闻人认识自然、观察自然能力的培养。他以荠菜、地黄、洋金花等几种野生常见植物和电石、石灰岩等多类矿石为例,鼓励大家多留意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美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但你是要知道遇到问题应该到哪里寻找答案,这也是一种知识。特别是从事新闻传播这一职业的人,更要培养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东西的能力。绝对不要放过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有疑问的事物。没有把握的,就一定要查一查。”他以自己严谨的学术态度告诉大家学会查找资料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我们下面介绍的书基本就够我们查阅资料用了。”陈力丹教授向大家推荐了《新华字典》、《各国概况》、《古今汉语大词典》、《辞海》以及各地地图等作为参考。他肯定了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前提下可以再修一门小语种。
    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会使你的新闻职业敏感度大大增强
    “读书,依然是提高自身的基本学习途径。”尽管网络海量信息已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陈力丹教授依然把读书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上网或多或少总会受到些局限。而“为社会提供新闻或其他传播内容时,必然要提供思想和知识。自己的思想没有深度,你写作的东西也很难有深度。自己的知识浅薄了,拿给别人的东西只能更浅薄。”
    “作为大学生,应逐渐形成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学会系统的分析。只向真理投降,不惟书、不惟上。” 陈力丹教授用“熊良山现象”和“李敖歪批马克思”的例子进一步印证了自己“用批评的精神读书”的观点,由此升发出“养成运用自己的文化积淀以批判精神分析传媒内容的习惯”的倡议。在他看来,“养成批判的思维习惯,会使你的新闻职业敏感度大大增强,在同样的采访条件下写出比别人水平高且十分规范的新闻。”他以大量的发生在报纸上的案例阐释出:质疑精神看传媒不但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媒的优劣势,而且会大大提供自己的品评传媒的能力和技巧,为自己将来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打下基础。在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读研方面,陈力丹教授有自己的“妙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读研的话,不妨先读一下韦斯特•特纳著的《传播理论导引》,书中对传播理论研究中的25个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是本纯理论的书,读一下看看自己对理论有没有兴趣。如果能读下去的话,你可以考虑是否应该考研了。”
    在回答同学们提问时,陈力丹教授进一步对新闻的批判意识、传媒界与法学界的关系、消息的写作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例证充分、带有批判思维的讲座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赞誉。  |   ]

【供稿单位:校团委    作者:文/毛振华 艾洪磊 解亚美 图/马春晖 刘发开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白杨 志浩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