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16日,哲社学院第42期分析哲学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带来了题为“后新儒学与‘存有三态论’的基本构成”的报告。报告由哲社学院傅永军教授主持。
林安梧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表示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通过对传统的反思,对西方文化的对比,来回答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问题。他们大多主张中国传统具有永恒的价值,需要高扬人的心性主体,以此来实现中国救亡图存的目的。林安梧教授根据牟宗三关于把世界分为睿智界和现象界的划分,指出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所主张的“性质”、“玄质”、“空质”都是在质的直觉中,来实现对睿智界和现象界的彰显。正是基于此,林安梧教授建构了他的“存有三态论”:“存有”不是西方概念意义上的理解,而是就“体”而言,称为“存有”。“存有三态论”主要指:“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彰显及“存有”的执定。他引用老子的一句话来加以说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这句话中的,“道”、“一”、“二”、“三”、“万物”,相应他提出了“隐”、“ 显”、“ 分”、“ 定”、“ 执”。“存有”的根源是道是隐,具有不可说不可名,但同时也具有必说必名的倾向。“存有”的彰显是“一”,是“二”,即“显”、“分”。“存有”的执定是“三”,是“万物”。他主张要儒道互补,不仅要发挥儒家积极开启创新之功,也要学习老子道家的返本归元之道。
最后,林安梧教授强调要在正常的状态下来理解儒释道。在现代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传统文化里面的经典智慧之功,努力在新外王的过程中重新调整内圣,使儒学等为代表的中国多元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参与者。
林安梧,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元亨书院创办人,曾任台湾清华大学宗教与哲学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南华大学哲学所创所所长、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鹅湖学刊》主编及社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比较哲学、哲学人性论、文化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著作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存有、意识与实践》、《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史论》、《中国宗教与意义治疗》、《儒学革命论》、《儒学转向》、《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史论》、《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道的错置》、《台湾文化治疗》、《牟宗三前后:当代新儒家哲学思想史论》、《佛心流泉》等。20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提出的“后新儒学”引发学界注意,海内外已有多本着作及论文对此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