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著名哲学家索尔·克里普克来山大演讲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01日 16:26 点击次数:

  [本站讯]8月26日,著名哲学家索尔•克里普克(Saul Kripke)教授应邀来山东大学作了题为“空名和虚构实体”(Vacuous Names and Fictional Entities)的专题报告。
  克里普克在报告中指出,在《命名与必然性》(1980)一书当中,他主要关心的是专名和自然种类名称的语义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经典的看法是普特南曾经提到过的密尔的主张,即专名的功能仅仅是指称,它们有外延但没有内涵。在克里普克看来,与此相反的看法,即弗雷格-罗素的观点,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观点认为,在相当强的意义上,普通名称具有内涵。对于某些普通名词,像“奶牛”和“老虎”,或“榆树”和“山毛榉”,不仅是弗雷格和罗素认为它们具有内涵,而且密尔也持这种看法,因为我们学习这些名词就是通过了解它们所指示的对象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是老虎之为老虎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在克里普克看来,虽然密尔与弗雷格、罗素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但是这并不重要,关键是他们的着眼点是错误的:对于这些名称而言,其指称(reference)比它们的意义(sense)要重要得多。鉴于弗雷格-罗素理论最大的优势在于处理空名问题,克里普克特别选择了空名这一问题来阐述他的观点,他特别以“摩西”、“哈姆雷特”和“福尔摩斯”等作为典型例子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密尔的观点,命名的功能仅仅是指称,那么空名就不会有语义功能,但很明显,福尔摩斯这种空名具有语义功能,克里普克将如何解决这一困难呢?
  克里普克认为,弗雷格-罗素对于空名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说福尔摩斯真的存在,就等于说有某个人符合故事中所说的的条件;说他不存在,就是说不存在这种情形。克里普克认为,如果这个分析成立,那么它也必定适用于各种反事实情形(counterfactual situations)。在此,克里普克特别强调了他在“何为必然性”与“我们是否先验地知道现实世界当中某些条件必定为真”之间所做的区分(前者属于模态问题,后者属于认识论问题),他认为弗雷格-罗素方案,从这两方面看都是错误的。比如,如果有人问是否在某些情况下摩西可能存在,这并不等于问是否在这些条件下如此这般的事件就可能发生。这是因为,首先,摩西可能存在,但可能根本没有参与政治和宗教,因此并没有完成任何伟大的功绩;其次,即使摩西不存在,也可能有相当的人物完成类似的事业。这样一来,包含“摩西”这个专名的命题与包含关于摩西这个人的典型的描述的命题并不等值,即并非在所有的可能世界当中都有相同的真值。克里普克还提到了罗素认为“存在”并不是一个谓词的观点,但他认为罗素只说对了一半,因为罗素没有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x)Ex”,另一个是“(x)□Ex”。他称罗素犯的错误为模态谬误(model fallacy)。
  从可能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当中,克里普克认为这些空名或虚构名称并不具有指示对象(referent),只是假装有指示对象;如果沿袭密尔的观点,即命名的语义功能在于指称,那么只能说这些名称是在假装进行指示,这些小说当中的命题只是假装的命题。这就是克里普克所说的“假装原则”(a pretense principle)。
  在克里普克看来,罗素试图回避空名存在的可能性,但是他的做法并不成功。不论赞成何种指称理论,要解决空名的指称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满足语义指称条件的“假装”总是可能的。一个故事在何种程度上有意义,取决于我们对它的“假装”的认识。有时候我们并不认为“哈姆雷特”是空名,而是说它是某个虚构的角色的名字。克里普克认为,我们应该区分两种情况,一个是说在虚构的人物在真实的世界当中并不存在,另一个是说在虚构的故事当中某个虚构的人物存在。
  克里普克说:“虚构的角色并不是幽灵般的实体,或者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实体——它们是存在于真实世界当中的某一种类的实体。”虚构角色的存在是关于真实世界的问题,它取决于相关著作是否实际上已被创作出来、相关的故事是否已被如此讲述。“虚构人物可以被看作是抽象实体(abstract entity),其存在有赖于人的活动。同样,故事当中那些虚构的国家也可以被看作是抽象的实体,其存在有赖于人类的活动及人类之间的互动。”
  克里普克还谈到了他对想象性实在(imaginary substance)的看法,比如说,独角兽,如果说在现实世界发现某种动物与之很相像,那也只能说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关于独角兽的命题与关于福尔摩斯的命题一样,只是在假装表达某些命题。“假装表达某一命题”这一原则最为棘手之处在于:人们会质问,“独角兽存在”如何可能不表达任何命题呢,尽管它是一个错误命题?克里普克认为,仅仅说它是个错误命题并不充分,人们还必须能够说出在何种情境下它有可能是正确的,假如有这种情形的话。然而,这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报告最后,克里普克作了四点总结:第一,存在是关于个体的一个真实谓词;第二,问一个作品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并不等于问其中所讲述的事件确实发生或者没有发生过;第三,当我们根据故事情节判断什么是真的时候,存在性命题与其他命题没有什么不同;第四,关于虚构人物和其他虚构对象的存在问题是个经验问题,有时候是可以进行肯定或否定回答的。
  索尔•克里普克,国际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普林斯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目前任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杰出哲学教授。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78-)、英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985-)、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1993-)、挪威科学院院士(2000-),2001年获得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Schock Prize,后者被誉为逻辑学和哲学领域的“诺贝尔奖”。他还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克里普克在模态逻辑语义学方面做出了非常有原创性的贡献,同时也是因果历史指称论的首倡者之一,深深影响了分析哲学。克里普克被誉为20世纪后半期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之一,在哲学家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他位列过去200年间最重要哲学家的第七位,在世者排第一位。
 
 \ \

【供稿单位:哲社学院    作者:郭鹏 孔祥润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亭亭 夏清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