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其中明确指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同年8月,山东大学即在威海举行的暑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建校120周年时将山东大学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新的办学目标确定后,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为科学规划未来发展,指导世界一流大学创建工作,从2010年9月开始,山东大学启动《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规划(2011—2020)》(即《攀越计划》)编制工作。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内,为做好《攀越计划》的编制工作,发展规划部编辑整理“规划参考资料”共6册70余篇100多万字,组织大规模的研讨论证会6次、小范围讨论会10余次,形成了规划讨论稿。后又在多次征询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规划文本。2011年12月,二十易其稿的《攀越计划》草案提交二届三次教代会讨论。与会代表经讨论一致认为,《攀越计划》立足学校实际,着眼未来发展,把握世界大势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准确深刻,是学校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指导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012年1月,山东大学正式下发通知,全面实施《攀越计划》。作为《攀越计划》编制的承担单位,发展规划部在《攀越计划》出台的台前幕后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对《攀越计划》的理解和把握更为全面和深刻。为了进一步解读《攀越计划》,让学校师生对《攀越计划》有更深入的了解,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专门采访了发展规划部部长孔令栋。
记者:孔部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攀越计划》从发布至今已过去大半年了,一方面师生们对它的学习和认识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好像大家对《攀越计划》编制的相关背景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首先就想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孔令栋:好的。《攀越计划》的编制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多重背景的。就国际而言,人类文明的深刻转型,为一流大学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就国内而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千载良机;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则为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保障。就学校自身发展而言,优良的办学传统、初具优势的部分学科、独特的地缘优势等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以上既是学校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背景,也是《攀越计划》编制的背景。《攀越计划》是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的,二者的背景在此意义上一致。
记者:正如您刚才谈到的,《攀越计划》是为学校创建一流大学服务的。在《攀越计划》中也提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是夯实基础,那么这个“基础”您认为应包括哪些方面?
孔令栋:攀越,就意味着不畏艰难、不断进取。《攀越计划》规划了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步骤要分三步走,先夯实基础,后实现跨越。第一步是“十二五”期间,以条件建设和体制改革为主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第二步是“十三五”期间,以跨越发展和全面提升为主题,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第三步是到建校150周年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主要学术指标进入世界高校50强。就第一步的“基础”而言,它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其中硬件是指物质基础,包括办学空间、办学经费和人力资源等。目前来看,学校的硬件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办学空间局促、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相对匮乏等方面。软件方面,应当说差距更大,包括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等。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因此,为奠定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建设和体制改革是必然之举。为此,推进青岛校区建设、延揽造就杰出学者、创新体制机制、使重要办学指标位次大幅前移等,对学校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记者:您所说的重要办学指标位次大幅前移是不是意味着《攀越计划》中确定的一系列指标必须完成?
孔令栋:是的,这是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实际上,《攀越计划》第三章“核心任务与战略重点”明确地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作为三项核心工作提了出来,主要是为了回答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做什么、要在哪些方面着力、要打造哪些特色等问题。而针对三项核心工作设定的指标体系,其主要依据是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我们把世界排名100位左右的大学,称为初步的世界一流大学,那以此为参照,我们学校2020年的办学指标是要达到比他们目前更高的水平,也就是说,我校2020年办学指标中的大多数要在2010年数据基础上翻两番。这一任务虽然艰巨,但是可行。我们学校过去十年的发展速度、发展经验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使我们有信心完成这一任务。为如期实现既定的指标和任务,我们必须继续实施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十百千”人才工程、国际化战略、教育创新计划、青岛校区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重要战略措施。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您提到今后的重点工作时,首先就提到了“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可见它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计划的目标或者任务具体有哪些。
孔令栋:“攀越计划”提出学术立校、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都必须牢牢把握的原则,也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2011计划”实施的目标就是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名校和一流学科,就我校而言,攀越计划就是要整合985、211、2011等资源,打造若干国际一流学科,跨越式提升我校学术创新能力,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和创新研究基地,使山东大学成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人文学科领域,要全面振兴古典学术,建设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国内一流、拥有国际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的人文学科,打造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部分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构建若干领域或国别研究中心,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基础学科领域,要构筑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知识创新体系,显著提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世界一流学科;在工程技术领域,构筑以集成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工程技术学科,使材料学科和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生物医药领域,要构筑生物医学创新平台,形成优势突出的生命科学学科体系,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整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部分领域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记者:关于儒学研究,我们的目标和定位非常高,就是建设“世界儒学中心”,根据目前已开展的工作,您个人认为做好儒学研究哪些工作还要加强?
孔令栋: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整合组建完成后,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他们正在和即将开展的研究项目展示了山东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学术实力和文化自觉。下一步我觉得还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投入,要保障古典学术研究有充足的经费作为支撑。要做世界一流的事情,就得有世界一流的投入。二是继续做好政策的支持。对于儒学高等研究院这一学术特区和高端研究平台,学校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三是要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儒学高等研究院不仅要引领中国的儒学研究,而且要引领世界的儒学研究;不仅要成为国内儒学研究的最好平台,而且要加大国际化力度,吸引世界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学者来此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成为一个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最好的平台。
记者:不仅儒学研究需要国际化,事实上其他方面也需要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全面的国际化,国际化作为战略提出来,也显示了学校对国际化的高度重视。
孔令栋:是的。山东大学的“国际化”是全方位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与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方面,而且体现在师资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等诸多方面,是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师资国际化方面,就是要大幅增加外籍教师的数量,吸引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进行学术交流。学生培养国际化方面,拓展学生留学与互换培养项目,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国际联合培养和海外交流学习。学术科研国际化方面,要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海外学术活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学术话语权,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选择优势和特色领域,与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建高层次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等。去年以来,山东大学连续与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签署了全面的校际合作协议,这既是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的表现,也是今后师资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等的坚实基础。
记者:谈起师资的国际化,我想起来一件事情:今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Peter Grünberg教授正式加盟山东大学,成为山东大学的一名专职教授。这显示学校在杰出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了力度,也有了初步的成效。下面也请您介绍一下《攀越计划》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情况。
孔令栋:《攀越计划》要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重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要培养和引进数以十计的院士和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数以百计的“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特聘教授和“泰山学者”,数以千计的包括山东大学“齐鲁学者”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在内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方面,通过支持青年教师海外访学、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工作历练、加入高水平创新团队等方式,持续提高师资学术水平。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方面,严格教师队伍准入条件,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后备师资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吸引海内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实施“外籍教师聘任计划”,改善学缘结构。聘任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专职教授,既满足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缘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一举多得。当然,人才队伍建设还必须与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国际化战略等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记者:刚才我们一直在谈“天大的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下面我们谈谈“地大的事”——青岛校区的建设情况。
孔令栋:好的。众所周知,目前学校正致力于做好两件大事,一件称之为“天大的事”,即把办学目标明确为在建校120周年时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另一件称之为“地大的事”,就是恢复在青岛办学,建设青岛校区。“天大的事”靠“地大的事”支撑,做好“地大的事”才能做好“天大的事”。山东大学和青岛历史渊源深厚,我们历史上的两次辉煌都是在青岛完成的,所以学校建设青岛校区既有历史的依据,也是现实的需要。从2009年提出建设青岛校区的设想,到今年3月青岛校区建设奠基,近三年的时间,学校为青岛校区如期开工建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今后,青岛校区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四个高端”,即高端学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高端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基地、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基地。建设以上“四个高端”要和青岛校区建设的“五性”,也就是高端性、国际性、特色性、标志性、绿色性联系起来。无论“四个高端”还是“五性”都集中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理念。
以青岛校区建设为契机,重新进行学科布局,完成现有学科的升级改造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学校寄予青岛校区的一大期望。充分发挥青岛的名城效应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是学校寄予青岛校区的另一大期望。同时青岛校区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学校希望在青岛校区能够建立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体制和管理制度。青岛校区建设还是山东大学系统构建的关键步骤。目前,山东大学系统已经呼之欲出,济南、威海、青岛三地办学,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一体发展,希望山东大学系统能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做出贡献。
记者:构建山东大学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创举往往意味着改革,而改革尤其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也是《攀越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随着大部制改革的结束,还有哪些改革是今后要推行的?
孔令栋:大部制改革只是我们所有改革中的一部分,属于管理体制的改革。实际上,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也是逐步推进的改革。具体而言,涉及到这些方面:坚持依法办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全员聘任制;完善学术评价和人才考核评估体系,优化分配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科研机构研究院制、教学机构学部制改革,等等。学科综合的新趋势、科研管理的新方式、资源共享的新体制,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部两级管理体系,这样以打破学科和学院壁垒,减少管理的层次和条块分割的弊端,拓展学部组织教学和研究机构组织科研的主体职能,充分发挥学者在学术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也将提上日程,总的设想是,实施人才分类管理,改进各类人才和团队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估体系。改革分配制度,改善分配体系,使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和关键部位倾斜,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薪酬对职工积极性的调动作用。
记者:说到职工积极性的调动,民生工程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大家也很关注,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孔令栋:民生工程是基础。我们只有首先让师生在山大安居乐业,才能提出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如果我们连安居乐业都保证不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那就更无从谈起。保障民生的举措既充分考虑到了住房、物业、医疗等多个方面,也考虑到了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不同群体。我们的一个目标是,山东大学的经济发展水平要不低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要争取快于社会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才能保证教师、学生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使他们能够有更充沛的精力和更愉悦的心情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在《攀越计划》中,我们提出:“保证教职工个人收入平均增长幅度不低于学校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就是要在学校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使教职工的个人收入也要增长。但教职工个人收入的增长,是平均增长,是作为整体的增长。单就个体而言,每个人为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不同,个人收入增长幅度也会有差别。贡献特别大的人,他收入增长的幅度可能特别大;而贡献小的人,他收入增长的幅度可能就很小。没有贡献的人,他的收入也可能不增长。这将通过绩效工资体现出来。总的来说,民生工程与学校的发展休戚相关。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也是学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附记:采访中,记者还询问了有关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孔令栋也一一结合《攀越计划》给予了阐释。在此,记者不再胪列。事实上,《攀越计划》内涵如此丰富、思考如此深刻,希望通过短短数小时的访谈就可以解释透彻显然不可能。但记者此次访谈的一大期待是抛砖引玉,希望籍此引发全校师生对《攀越计划》进一步的关注、讨论和落实,切实使《攀越计划》成为山大人的“必修课”和“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