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3点,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举行新闻发布会,来自CMS和ATLAS合作组的科学家公布了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Higgs玻色子的最新实验结果。两个合作组分别在置信度为约5倍标准偏差、质量在126GeV附近发现Higgs玻色子存在的证据。物理学院在知新楼C座举行了庆祝活动。物理学院院长梁作堂出席庆祝活动。山东大学ATLAS合作组成员何瑁教授、冯存峰教授以及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研究所相关教师、研究生参加庆祝活动,并观看了新闻发布会直播视频。
山东大学自1996年开始参加LHC的ATLAS实验。1999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基金委和科技部联合支持下,组成了由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所、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参加的中国联合组,共同承担部分ATLAS探测器的建造工作。2004年,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高能物理实验室完成了400台T9型窄隙室(TGC)的研制生产任务。这是首次在国内直接较大规模地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TGC探测器的研制和生产任务,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该探测器具有纳秒量级的时间分辨率和较好的位置分辨率,用于触发对撞事例的中的muon粒子,并区分间隔小于25纳秒的相邻的对撞束流团,对于研究黑格斯衰变到波色子具有重要的意义。随后,山东大学参与了物理分析工作,比如参加了电磁量能器标定、丢失能量重建以及含b夸克喷注重建效率等ATLAS探测性能研究工作,研究了top夸克对自旋关联效应,测量了单top夸克产生截面,并参加了Higgs粒子到两个W玻色子过程的测量研究,多篇山东大学有重要贡献的文章已经发表或已提交。另外,山东大学还建设了ATLAS网格计算Tire3站点,为ATLAS实验提供计算资源。
Higgs玻色子是标准模型预言的最后尚未被发现的粒子。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P.W.Higgs)于1964年提出了希格斯机制,被粒子物理学家应用在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中,并赋予W和Z玻色子以质量,用来解释其他粒子的质量起源问题。因此,Higgs玻色子又被称为“上帝粒子”,科学家为寻找该粒子花费了近50年的时间。
相关链接:
Latest update in the search for the Higgs boson
Latest update in the search for the Higgs boson
科学家发现疑似上帝粒子:物质为何有质量
科学家宣布新发现粒子可能是上帝粒子
"It's a boson": Higgs quest bears new particle
In that other big hit-up, science finds Higgs boson
山东大学老教授率团队参与欧洲强子对撞机研制
[大公报]强子对撞实验 山大与有荣焉
物理学院举办强子对撞机实验首次成功庆祝活动
何瑁教授专访:关于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