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iOS app下载
山大邮箱 | 投稿系统 | 高级检索 | 旧版回顾

视点首页 > 学术聚焦 > 正文

生命学院谷立川课题组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26日 10:32 点击次数:

  [本站讯]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谷立川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rystal structures of STING protein reveal basis for recognition of cyclic di-GMP”的文章。该研究成果揭示了人体先天免疫相关蛋白STING与细菌信号分子环化双鸟苷酸(c-di-GMP)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是谷立川课题组继今年3月份发表两篇重要论文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研究成果。
  先天免疫系统组成了人体对抗致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当有致病菌入侵人体时,先天免疫系统中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以感受致病菌中的一些核苷酸类的保守结构,从而激活人体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型干扰素来对抗病原菌。病原菌侵入人体细胞后,在遗传物质复制的过程中,会有游离的双链DNA(dsDNA)释放到胞内,而这些外源的DNA会引起细胞的免疫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叫STING的跨膜蛋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并且在dsDNA从被检测出到TBK-IRF3的信号通路中起着连接作用。研究表明STING能够直接感应一种叫c-di-GMP的信号分子,这种信号分子广泛存在于细菌中,是调控细菌浮游状态与定植状态之间转变的第二信使分子。这种信号系统是细菌所特有的,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却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可以作为高等生物识别“自我”和“非我”的重要靶点。阐明STING与c-di-GMP的作用分子机制及STING在此免疫通路中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谷立川课题组通过蛋白质晶体学手段测定了STING本体以及STING结合和c-di-GMP的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结果表明,STING以对称二体的形式存在,形成一个适合结合c-di-GMP的具有对称性的疏水腔;结合c-di-GMP后,STING的一个单体的β2-β3 loop会发生构象变化,这个构象变化能够让STING二体更紧密地结合c-di-GMP。这种结合方式与细菌蛋白结合c-di-GMP有着很大差别,前者主要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而后者则主要通过两个精氨酸的正电荷与c-di-GMP两个磷酸基团的负电荷的相互吸引结合在一起。
  该项研究为理解人体内源免疫系统如何感应及防御微生物的感染提供了重要信息,也从分子水平上证明c-di-GMP可以作为优良的疫苗佐剂,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主要困难是c-di-GMP的价格非常昂贵,而谷立川实验室长期从事细菌c-di-GMP信号途径的研究,已经开发出了快速大量合成与纯化c-di-GMP的技术,并已申请了国家专利,这些前期的研究成果对于本项目的完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博士生尚桂军、李宁,讲师朱德裕,硕士生张俊兵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谷立川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大学是本论文的唯一完成单位,这标志着本实验室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完成国际前沿课题并与世界高水平实验室竞争的能力。同时,该项研究得到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供稿单位:生命学院    作者:陈冬花    编辑: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任编辑:红岩 嘉依  】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拖动光标可翻页查看更多评论

免责声明

您是本站的第: 位访客

新闻中心电话:0531-88362831 0531-88369009 联系信箱:xwzx@sdu.edu.cn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和1366*768分辨率浏览本站以取得最佳浏览效果

手机版

欢迎关注山大视点微信

Baidu
map